《牡丹亭》双关的修辞效果及成因(2)
上面的例子中,“鞠躬”既表示“弯腰屈体”的动作,又表示“竭尽心力”。“出游”表示“外出游历”和“游方(打秋风)”表里两层含义;“秋风”、“春风”既指季节性的风,又分别含有“向别人索要钱财(俗名“打秋风”)和“登科及第”之意。“水”表面是与“石”相对的流动的液体,深层指“不正派的作风”。“帽空空”分别指向表层的“新郎官”和深层的“外表和品行皆端正”;“桃夭夭”分别指向表层的“桃条”和深层的“婚姻”。“平章”是特殊的“并重双关”(即两种语义不分轻重,同样是表达者强调的语义),分别指“官职名称”和“品评、商酌”。
二、《牡丹亭》双关修辞的效果
双关是中国传统修辞方式之一,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在《诗经·摽有梅》中就已经出现了书面语中的双关用例。在五十五出的《牡丹亭》中,汤显祖创作了二十多例双关修辞文本,这些伴随剧情发展而出现的双关曲辞表现出了不同的语言美质:或文约意丰,或蕴藉含蓄,或幽默嘲讽。
(一)文约意丰的修辞效果
文约意丰是就语言形式与语义内容的关系来说的,有人称为“言简意赅”,又可以称为“简约的语言风格”,特点是“以最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双关是一种经济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用一套语言形式同时传达表层、深层两套语义,并且这两套语义都符合特定语境和逻辑。
如《决谒》出:“欲尽出游那可得?秋风还不及春风。”曲辞中“出游”、“秋风”、“春风”都存在语义双关现象。其中“秋风”、“春风”表层的语面意思指秋天、春天的风,而“出游”改原诗“出寻”而成,三个词语相互关照,形成表层语义:柳梦梅主仆对出游时节的讨论,认为秋天的景致比不上春天的景致。而在深层语面意思上,“秋风”、“春风”则与上文“费工夫去撞府穿州,不如依本分登科及第”相关,意思是“打秋风”(假借各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和“登科及第”,而“出游”则是上文柳梦梅计划的“撞府穿州”。这样就使三个词语具有的语言形式同时关照了两种对象,表现了两种意思。双关词语内涵丰富、一字当十,导致语义组合自然在单一固定的语句之上产生双重语义。
再如《言怀》出“无萤凿遍了邻家壁,甚东墙不许人窥!”联系前句“无萤”是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凿壁”是匡衡凿壁借光的典故,逻辑上“东墙”指的是凿穿的墙壁。放在《言怀》的情节中看,“东墙”则是一个典型意象,是爱情故事的典故,与上文梦中美人相应和。由于一个词语“东墙”双关产生两种语义,进而构成了表层、深层两种并不相同的内容,同时关涉眼前事物和心中情意两方面,一显一隐在同一语境中共存,相互映衬,用极简单话语表达尽可能多的语义内容。
(二)蕴藉含蓄的修辞效果
“蕴藉”就是含蓄而不显露之意。刘知几在《史通·叙事》篇中说:“言近而意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应该注意的是“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的理解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因为双关实际强调的语义是隐藏在深处的,接受者理解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的表层,从表层语义的接收到深层含义的理解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英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叫做“心理距离”。正因为双关设置了接受者与表达目的间的心理距离,才避免了意图、感情等被直接察觉,达到表达温和、婉转的目的。双关隐藏的一般是自我赞赏、志向抱负、爱憎情感、忌讳等不宜直抒的内容。
如《惊梦》出丽娘游园所唱“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諠,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这里的“三春”不仅是“春天”的意思,还指丽娘如初春般明艳的容貌。剧中人不直言对自己容貌的珍视,而选择把本义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将自己的真意包裹在表义里面,避免给接受者留下自夸、不矜持的印象,显出丽娘的羞涩、内敛、庄重。再如《寻梦》出“听,听这不如归春暮天,难道我再到这亭园,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其中“长眠”和“短眠”就是语义双关,丽娘寻梦未成,心里顿生酸楚,只能将与梦中人相会的希望寄托在短暂的美梦甚至无期的长眠中,但是这种心情又不能直白地表露给旁人知晓,所以将心情隐含在“眠”字本义之后。
双关不直接说出真意,言此时为了及彼,令语言“别有一种秘响旁通”的独特效果。
(三)幽默嘲讽的修辞效果
黎运汉指出:“幽默嘲讽”是一种语气较为轻松、气氛较为活跃的修辞效果,一般描写“滑稽的现象,讽刺、讥笑丑恶事物,或者表现作者的战斗乐观精神,或者为了增强作品的趣味性等。”《牡丹亭》中双关藏起本义有时是为了揭露批评对象或增强演出的喜剧性。
《闺塾》上演了《牡丹亭》中最为“闹热”的一出,其中有杜丽娘一反矜持端庄的常态与春香配合奚落陈最良的场景。“(末)这是什么砚?是一个是两个?(旦)鸳鸯砚。(末)许多眼?(旦)泪眼。(末)哭什么子?一发换来”。其中“泪眼”是语义双关,同时指向两种含义,“含泪的眼”与陈最良的“哭什么”相合,“砚台的天然纹路”与上文砚台的讨论相合。杜丽娘明知陈最良问的是“砚”,故意顺口用谐音“石眼”(端砚的特点)误导陈最良。陈最良的“哭什么”暴露出了腐儒的可笑,增添了闹学的戏谑性质。同时,从这一细节透露出杜丽娘性子中活泼的一面。
三、《牡丹亭》使用双关修辞的原因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