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赤峰地区辽代、清代时期的佛教寺庙文化调查

时间:2014-12-22 09:24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雪莲 点击:
  摘要:佛教传入北方草原地带,始于匈奴时期。此后统治北方的各个民族都推崇佛教。由于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推崇,辽代以及明末清初,佛教在赤峰地区的传播形成两个高潮,寺庙作为佛教的载体,在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通过对赤峰地区佛教寺庙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今天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存在着喇嘛人数少、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和呈年轻化趋势;喇嘛的生活比较世俗,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宗教活动少,仪式简单,而民俗色彩浓郁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赤峰地区;辽代;清代;寺庙
 
  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09-04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西南、东南临七老图山和努鲁尔虎山,北靠兴安岭南麓。这里是从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水土肥美,河流纵横,古有松州之称。
 
  这里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后来被称之为“红山诸文化”的史前文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及后来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其后,隶属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都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轮番上演并成为这里的主宰。而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里也经历了从原始信仰的自然崇拜到原始宗教萨满教,再从萨满教向藏传佛教的转化历程。
 
  一、赤峰地区佛教寺庙文化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赤峰地区佛教文化的传入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接受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匈奴是较早接受佛教的民族,北魏时起佛教得到高度重视,隋唐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有辽一代,契丹统治者更是推崇佛教,大建佛寺佛塔。从耶律阿保机修建开教寺起,辽代的历任皇帝都对修建佛教寺庙不遗余力,于是,辽代佛教寺院的修建就在以皇族为首的契丹贵族们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因此使得辽朝的寺院星罗棋布于五京和一般州县[1]。因时代的变迁,赤峰市境内现存的辽代佛教寺院已经寥寥无几,只有巴林左旗境内的真寂之寺。该寺在藏传佛教传入后,在辽代石窟的基础上修筑了木结构的喇嘛庙,才得以保存至今。寺庙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20公里的群山中。这里有由3个自然山石形成的箕形山谷,其中一山名曰桃石山,因形似一个桃子耸立在高大的岩石之上而得名。就在桃石山的峭壁下部,辽代僧人在这里开凿了石窟寺。石窟分南、中、北三室。中窟面积较大,中间为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3.7米,头南面东,直肢侧卧于榻上。右手支颐,左手直伸,身着薄衣,螺发肉髻,赤足瞑目。三世佛立于身左侧,两尊菩萨分立南北,周围弟子15人。南、北、西三面石壁浮雕千佛像111尊。石窟开凿的年代应为辽代中晚期。1974年修缮清代喇嘛庙善福寺顶盖时,在中窟上方峭壁上有阴刻楷书“真寂之寺”四字[2]。
 
  在北方草原地带,藏传佛教文化兴起于元代,昌盛于明末清初,晚清时期衰落下去。早在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与佛教已有接触。到元代,忽必烈汗时期,藏传佛教是通过蒙古大汗传播在蒙古宫廷之内。但是,藏传佛教在元代并没有为蒙古百姓所信仰,随着元代的覆灭,藏传佛教也渐渐在蒙古社会中消失。一直到16世纪末,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与索南嘉措的历史性会晤成为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的标志,在蒙古封建主们的极力提倡和支持以及明代在蒙古地区推行扶持佛教政策的鼓励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到清代,清统治者并不信仰藏传佛教,但是他们了解了藏传佛教的思想和教义后,为了便于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进一步提倡和推广藏传佛教。
 
  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色彩艳丽、造型奇特、宏伟壮观的大小寺庙遍布于蒙古各地。喇嘛阶层的优惠特权也使喇嘛人数剧增。
 
  赤峰地区现存的藏传佛教寺庙多为清初时所建。截止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赤峰市境内的藏传佛教寺庙共有179座[3],接近半数是在清代初期建造的。这与满清政府扶持和发展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大力鼓励和提倡兴建佛教寺庙,把蒙古地区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全部消耗在兴建寺庙上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在寺庙内部,喇嘛分为上下层,等级森严。喇嘛的职务和学衔名目繁多,上层喇嘛有呼图克图、诺门罕、达尔汗、班第达、扎萨克达喇嘛、达喇嘛、朱德巴喇嘛、尚思德、德木齐、格斯贵、格楞等;下层喇嘛有绥本、尼拉布、索瑞喇嘛、翁斯德、格比格、果泥尔、却依格、翁布、笔切齐等。藏传佛教寺庙的经济来源渠道众多,各大佛教寺庙都由政府发给钱粮拨给庙产,名门大户常有资助,持有度牒的喇嘛按月领取钱粮。此外,还有化缘、地租等。
 
  在赤峰市区域内建庙最多的是敖汉旗,清中期达到72座,喀喇沁旗和宁城县都在50座以上。阿鲁科尔沁旗康熙至同治年间建造了23座召庙,全为藏式建筑,拥有500名左右喇嘛的大庙就有11座。其中喇嘛最多的是宝善寺(巴拉奇如德庙),达800名。
 
  (二)赤峰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现状调查
 
  1956—1958年的宗教改革,废除了不合理的宗教教规和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使广大群众在政治、经济上摆脱了宗教的控制和束缚。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大批宗教界人士被打成右派,大部分喇嘛被迫还俗,寺庙也停止了宗教活动。其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认为是“四旧”遭到严重破坏,或被拆除或是挪为他用。喇嘛们被迫还俗,有的还被当做“牛鬼蛇神”成为被批斗和专政的对象,整个蒙古族地区的宗教活动彻底中断。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恢复和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庙场所也逐渐获得了恢复和开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藏传佛教寺庙也成了旅游的热点地区。但是,此时的宗教信仰的观念和行为和历史时期的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赤峰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的现状做一调查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考量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提供咨询。
 
  1.从寺庙的组织结构及喇嘛的来源来看。我将常规举行礼佛活动的藏传佛教寺庙作为这次调查的重点对象。其中包括阿鲁科尔沁旗的根丕庙和罕庙;巴林左旗的真寂寺;巴林右旗的荟福寺;克什克腾旗的庆宁寺;翁牛特旗的梵宗寺、吉祥法增寺、禅宗寺、达日罕庙、高尔苏庙;宁城县的法轮寺;敖汉旗的青城寺,共有12座。有175名喇嘛,其中有活佛3人,即塔日吉德活佛、劳布僧活佛、吴占有活佛。住持喇嘛10人,即根丕庙的宝音达来、罕庙的牧仁、荟福寺的卡其加、真寂寺的苏和、庆宁寺的旦却坚赞、梵宗寺的那木拉、吉祥法增寺的塔日吉德、禅宗寺的嘎达、达日罕庙的劳布僧、宁城县法轮寺的陈德福。具体内容请参阅通过这次调查获取的第一手关于赤峰地区主要藏传佛教寺庙概况一览表。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