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及路径探讨(2)
3.是节约资源、集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人口集聚。新型农村社区大都由多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庄数量减少了,必然带来人口流动,促进人口集聚。二是土地集约。人口集聚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社区规划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增加了土地供应和利用效率。三是公共资源集聚。社区通过地域上的集中建设,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解决了一些小行政村、自然村重复建设或无力建设的问题,也大大减少了公共支出,压缩了建设成本。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支农资金统一使用的平台,原来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统一进行配置,既便于管理,又提高了使用效率。四是经济积聚。通过人口集聚、公共资源集聚和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各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快其经济的发展,并修建配套的商业区、超市、文化体育等相关设施,为经济集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资源匮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艰巨。尽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土地”和“资金”的问题,成为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是摆在当前的两大难题。
1.观念滞后。不仅表现在部分基层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当地政府没有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而且部分农民受传统居住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和信任度较低,甚至有抵触情绪。一些干部及群众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上几个项目,各种设施新一点,村容村貌好看点,道路干净点,没有准确认识和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本质。
2.缺乏规划。由于农村长期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致使居民点建设随意性较大,布局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居民点建设无序化,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平面与立体建筑错乱交织,水、电、通讯、广播光缆等基础设施分布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难度。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渐提高,部分群众在原宅基地建了新房,使用不到几年要被拆除或到社区重新建房购房,不仅心理上难以接受,经济上也难以承受,又造成极大浪费,政府部门在工作推进中有很大难度。
3.政策难配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住建、民政、金融、环保、卫生、教育等部门协同参与和配合。但由于目前政策尚不完善,又没有具体的扶持措施,乡镇一级政府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领者、引导者,在现阶段更多的是扮演参与者角色。由于乡镇政府职权弱化,财政紧张,有效作为的空间有限。因此如果不出台具体的统一的政策措施,以及各部门协调配合,有效整合资源,而只靠乡镇政府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变得十分被动。
4.建设用地难。建设用地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瓶颈。由于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紧,但需求量大。虽然部分地方采取在原有居民点范围内拆旧建新,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或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了部分建设用地,但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发展建设用地需求,若不破解用地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会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
5.资金缺口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资金投入巨大的公共服务工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投入不足。由于长期受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体制的影响,各级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投入偏少。农村税费改革后,集体经济收入锐减,多数村负债现象严重。资金缺口大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又一难题。虽然个别地方将涉农、惠农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但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建设需求。加之部分群众收入低,无力在新型社区建房或购房,也阻碍了社区的发展。如何拓展资金来源,建立起有效的融资途径是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的关键。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实行“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在今后的推进过程中,要防止“以指令为导向”和”以模仿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两者都置农民的实际需求于不顾,造成有限的资源投入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极大不对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受益群体是农村居民,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也理应是农村居民,因此,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立足点在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驱动和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的原则,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根据人口、地域、规模、产业发展特点,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分类推进,走多元化的社区建设道路。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