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身体观:中国人躯体化表达的合法性渊源(2)

时间:2014-04-01 13:23 来源:发表吧 作者:吕小康王丽娜 点击:

  这种思维的特征是极其值得关注的:如果作为“万物之根本”的阴阳本身尚且可以在表象中显露抽象,作为阴阳之具体表现的各种事物,例如躯体与心理,又为何不能统一于身体本身的外在形貌与行为之中呢?情志的活动,不正是在容貌言辞、举止行为中得到展现么?脱离了这些外在表现,又谈何情志呢?反过来讲,由躯体状态推知心理状态,不也是极其正常的认知渠道么?不仅如此,正由于意象思维的直观易感性,认知的主体不一定需要复杂而艰苦的训练,而可以在具体形象及亲身经历中获得感悟,从而抵达为其所认同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阴阴思维可以超越文字和正式教育的局限,普及于目不识丁的百姓,这对于由文盲和半文盲占主场的古代中国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不为知识阶层所垄断,而获得普世性流行,从而使得典籍文字中所体现的思想,并不仅仅代表撰述者和识字者阶层的共识,而成为全社会广泛的认同基本理念和认知模式。这也就使得我们现在关于身体观的探讨,尽管多从典籍中寻找论据,但其解释效力并不应局限于人类学所谓的“大传统”范畴,而可同时渗透于各种“小传统”领域,可以贴近当时普通民众的基本体验。

  二、身心双向沟通的气化身体

  在中国式的身体观中,还有一个西方思维中从未产生、也很难理解的概念:气。在中国传统的身体观中,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有形的身体器官系统(五脏六腑)外,中国身体观中还存在一个解剖学意义上无形的、或称虚拟的气与经络系统,这一虚拟系统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实在的五脏六腑系统。在前述的人身与世界同构的身体理论中,气往往作为生命(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元初物质,沟通着人与万物,成为人与万物同源的理论基石。但是,气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物质性本原,还应当理解为一种功能性本源,它同时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内涵,并且更强调其功能性特征。人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活动,均为气所化生或其功能体现,而气本身的构成特征在重要性远低于其化生功能。

  气作为人体本原的观点,在早期经典中多有阐述。《庄子·知北游》中的论述,素为后世所重:“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黄帝内经》即以气作为事物的基质,认为人的身体为气抟合而成,如“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宝命全形论》)阴阳与气也是相关的:“阳化气,气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的盛衰虚实则演变成身体各器官,即所谓“气合而有形,因变而得名”、“各以气命其脏”(《素问-六节藏象论》),如“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之气,名曰传化之腑。”(《素问·五脏别论》)气于是与人密不可分,用《抱朴子·至理》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王明,1980,第103页)

  气有流动的特质。如果流通顺畅,则躯体安康、精神舒畅,若不能则往往导致机体的病变。所谓“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而如果“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于是,“气的‘通’与‘不通’成为中医学划分生理与病理的根本界限。”(刘长林,1993,第137页)所谓“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素问·举痛论》)

  气这一概念对传统身体观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独有性质为身心的交感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为身心统一的理论预设提供了合理化的论证手段。身心的分殊是躯体化之所以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问题”的重要文化背景,也是建立在身心两分的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将“躯体形式障碍”列入心理疾病名下的核心假设。与此不同的是,在中国人的身体观中,身心的关系“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周与沉,2005,第239页)的互补关系,一直是主流且绵延至今。缺少了“精神”的身体,不过是一具“形骸”或一个“臭皮囊”等;没有了“心气”的人,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而没有寄托之身的“心”,则根本是难以想象的。身心的和谐共存,应当被理解为中国人传统思维中的一种预设,是不证自明的;后期的所有论述,未必不是建立在此假设上的一种循环论证而已。而气的“出现”与语义演化,正好为论证这一身心观提供了最好不过的理论武器。

  从传统气化身体观上看,气既是身体的本原,又是连接躯体与心理的中介:“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具体而言,“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成此形,志意通达,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素问·调经论》)在此基础上,“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的精神活动以气为本原,但又需以五脏为依托。“气”的概念消弥了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气”笼身心,结构性的有形器官,通过经络气流的运行而有机地连成为一体,内在心神情意的改变自然地体现在躯体的变化上,并与时空方位相联,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天死于夏。”(《灵枢·本神》)

  而医家对形神相俱说的强调,也强化了古人身心合一的认知体验。在传统的表述中,身心关系往往以“形神关系”的面目出现。尽管“形”、“神”的概念与现代人所谓的身、心的概念并非完全对等,但从两者关系的角度看,身心观与形神观的实质应是统一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生万物矣。”而只有“血气已合,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形为神之舍、神为形之主,如果“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形神虽各有其用,但均有同一本源:气,即前述的“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形神相俱,才是健康的标准;一如现在认为生理和心理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一样。片面强调任何一方,在古人看来,都是不合理的,违反自然之理的。

  除了医家之外,道家对气与形神的论述也非常典型。《淮南子·原道训》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也。”(何宁,1998,第82页)《列子·天瑞》也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杨伯峻,1979,第9页)。于是,一气所化的“形躯”与“心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身-气-心”的理想结构。经过后世医家的加工润色后,阴阳、五行与气浑然一体,言阴阳必及五行,言五行必及阴阳,并且贯穿了气的流动,如明代名医张介宾(1965,第9页)论述的:“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至此,“中国医学对生命的解析便与古人的宇宙体验合二为一”(陈乐平,1991,第32页)阴阳、五行与气成为了有机整合的概念群,互相支撑着传统的身体观,其中,“天地人的贯通是其底色,阴阳与五行的框架是其结构,气的流布是其动源,一气充布中的心身交融以通天、道,是其旨归与祈向”(周与沉,2005,第81-82页)气的概念沟通了身体与自然和天道,身心一气,人体又与天地社会一气,这就更好地补充了人身与世界的同源同构说,使得生理与心理的交互作用,成为世界与身体的交互作用的一个缩影。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