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绪与情感研究
情绪与情感是当前神经精神分析学最重要也是最深入的研究领域,它是“将精神分析的思想落实到神经科学研究的桥梁”(Schore,1997,p,808)。精神分析学一向重视情绪的研究,尽管弗洛伊德并没有提出一个全面的情绪和情感理论,但是情绪却是其时刻关注的重要主题,渗透于精神分析的各种理论观点之中。随着技术方法的进步,神经科学对情绪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潘克塞普指出:“纵观20世纪,精神分析仍然是人文科学中承认人类心理的深层情绪倾向的一个堡垒。为了理解大脑,神经科学也必须认可这种现实。情感过程深深地印刻在进化所提供的哺乳动物大脑的结构和动力学之中。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帮助神经科学关注神经组织内产生的各种情绪动力学。相反,神经科学也令精神分析理论与客观方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能够经受住严格的经验研究的考验,这正是所有真正科学的特点”(Panksepp,1999,pp,15-16)。潘克塞普提出的基本情绪系统理论在神经精神分析情绪理论研究中较有代表性。他将个体的情绪情感划分为“有机体的防御”、“对同物种的依恋”和“寻求”三大系统。其中,防御系统又包括恐惧和愤怒两个子系统;依恋系统包括游戏、欲望、惊恐和关怀四个子系统;寻求系统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情感系统,对所有其他情感状态进行控制(Watt,2000,p,187)。在具体实践研究方面,神经精神分析学利用成像技术正在产生一些对于理解共情、具身模拟、情感与情绪状态的共享以及情绪的大脑单侧化等具有很大价值的知识,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已经为精神分析背景中所描述的共情及情绪的不同成分找到了相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四)梦与睡眠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经精神分析学同精神分析学一样,都是以梦和睡眠的研究为出发点,而逐步扩展深入到心理的其他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神经精神分析学尚处于孕育之中的时候,其代表人物索尔姆斯就开始尝试将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来研究梦和睡眠的问题。传统的神经科学否认梦的意义性,将梦等同于快速眼动(REM)睡眠,或者认为梦只是快速眼动睡眠的附属现象。这种传统观点在神经精神分析兴起之后便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表明,梦具有一定的象征与表达的作用,包含有丰富的情绪、需要和动机等潜在意义。借助神经成像等手段,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对梦的生理基础和产生过程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他们认为,梦的生成首先是由睡眠中的生理唤醒过程激发的,接着一些神经化学递质,主要是多巴胺在大脑的纤维路径传递,引发人们的需要、愿望,从而使梦的过程有利情绪和动机的意义。同时,由于额叶区的抑制,负责导向行为活动的脑功能系统暂时关闭,因而梦的加工采取了退行的方式而指向了知觉系统,转变为一种不同于觉醒时的幻觉。除了研究梦的神经生物机制之外,神经精神分析学还借鉴精神分析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中的一些实验方法对梦的内容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梦的功能意义的理解。
(五)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属于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应用领域。作为精神分析在新世纪的一种新范式,神经精神分析学也必然要涉及临床治疗。神经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是身心的统一,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临床疾病都有其生理的原因也有其心理的原因。因此,在治疗上不能片面地坚持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而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尽管药物成瘾的心理起因和生理起因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也可能同时存在。并且,无论是心理起因还是生理起因,药物成瘾都表明患者运用否认和理想化的防御机制,在紧张和焦虑之下诉诸药物的帮助。当药物成瘾的时间较长时,便不存在单纯的成瘾的心理原因和生理原因,而是二者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与其他几个领域的研究相比,神经精神分析学在临床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其中研究较充分的只有癔症、失语症、虚构症、药物成瘾等少数几种。因而,理论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出来,这是神经精神分析学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领域。
五、结语
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但同时也可能潜藏着它的缺陷。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和发展同样不例外。目前,神经精神分析学尚处于发展初期,尽管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已经在融合心理学发展中形成的两条路线方面、在建构紧密联系心理与生理的心理科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神经精神分析学在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仍需在神经精神分析学家亨宁森(Henningsen)所提出的三个任务方面继续深化拓展。亨宁森提出,整合精神分析学概念与神经科学的方式有三种,即定位(localizing)、隐喻(metaphorical)和建立模型(model-ing)(Turnbull&Pally,2000,p,279)。定位主要是通过神经科学的方法来寻找精神分析核心概念所对应的脑区;隐喻则是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神经科学的发现,使其更具人性化。以此为基础,神经精神分析学家的终极目标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理论模型,将精神分析的概念与神经科学的发现嵌入其中。这三个任务的完成,必将对其他主流心理学流派产生深远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学科地位。
(责任编辑:蒋永华)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当代医学》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国家...
期刊简介: 《经济论坛》杂志创刊于1987年10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
期刊简介: 《中国药事》(月刊)1987年创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品生...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
期刊简介: 《营养学报》(双月刊)是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营养专业学术性期刊,1956年3...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金融》杂志社 出版地:云南...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