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发展的新取向

时间:2014-04-01 13:18 来源:发表吧 作者:郭本禹 点击:

  [摘要]神经精神分析学是一种整合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实现精神分析科学化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代表着当代精神分析发展的新取向。1999年《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创刊,2000年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在伦敦创建,标志着神经精神分析学的正式诞生。目前,神经精神分析学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意识和潜意识、情绪和情感、睡眠和梦以及临床实践等领域。神经精神分析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解决心理学发展中一直存在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路线的分离与对立提供新的视角和平台,为心理学中不断涌现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神经精神分析学;神经科学;精神分析学;跨学科

  将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科学与研究人类心智的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设想,源于精神分析学的开创者弗洛伊德。在他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有时甚至是一改故辙。事实上,弗洛伊德最初的梦想之一就是将“大脑的科学”和“思维的科学”结合起来,建立一门完全依靠神经学与生理学的心理学。他的这种努力在其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方案》一书中达到了顶峰。他在该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其意图就是要“提供一种将会成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即把精神过程描写为可规定的物质粒子的定量决定状态,从而使这些过程得以清晰表达并避免相互矛盾”(Freud,1895,p,295)。但是,他很快发现,试图建立生理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严格对应关系的想法太幼稚,转而放弃了这一计划,并且在晚年时还曾试图阻止这个《方案》的出版,直到他逝世后,这部著作才与公众见面。在试图建立一个心灵的神经生理学模型失败之后,弗洛伊德转向了心理学模型,开始发展精神分析学。此后的几十年间,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基本上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彼此间没有直接的互动和关联。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当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影响下,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开始彼此交叉与融通,并在协同互补中最终催生出神经精神分析学(neuropsychoanalysis)这一新的研究取向,部分实现了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建构心理学的神经生理学模式的梦想。

  一、神经精神分析学的产生背景

  心身或心脑关系是当代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和其他生命科学领域最饶有趣味、极其艰深复杂的核心理论主题之一。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身问题表现为心脑关系问题,亦即心理现象同生理现象的关系问题。该问题的实质在于,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同大脑的生理学结构和功能有什么联系及如何联系?今天,学者们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心身、心脑关系问题的研究,应当放在哲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部位上进行。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神经精神分析学应运而生。神经精神分析学是一场兴起于神经科学和精神分析中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其核心目标是协调心脑问题的主观与客观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解决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都没有很好解决的心身关系这一最古老的问题。

  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均诞生或兴起于19世纪后半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两门学科都遇到了各自的发展瓶颈,产生了将对方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走出困境的需要。特别是对于精神分析学来说,这种要求更为强烈,因为当代文化不断地向精神分析学提出各种挑战,要求它具有更多的科学理性,以适应时代的变迁。精神分析学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对其科学性的质疑。如果将主流的实验心理学当作是科学的模式,那么精神分析学无疑无法满足其要求。精神分析学没有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不能准确地处理一个变量以评估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对其他元素的观察评估也难以做到尽量客观。尽管精神分析也要求治疗的框架从一场治疗到另一场治疗,从一个病人到另一个病人都要维持一致,但每一次的介入均会有所不同。事实上,弗洛伊德是按照自己独特的解释所提供的依据来构建和发展其理论的,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引起人们对其整个研究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精神分析学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药物的使用。尽管在20世纪上半期,精神分析学抓住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时机,在美欧乃至世界各地大受欢迎,成为当时心理治疗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但随着20世纪中叶精神病药物的开发,大众对精神分析治疗的求助开始减少,精神分析昔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由于药物治疗对“心因性”病理和“器质性”病理都有较快的疗效,并且与精神分析的“谈话疗法”相比更加简单、方便和廉价。因此,心理治疗的“生物取向”逐渐超越甚至取代了精神分析的“心理取向”。精神分析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遭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人指责它昂贵、费时、成效不显著,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加致命的是精神分析在理解新的症状的动力学,如抑郁症、惊恐症候群、毒品成瘾等方面感到力不从心。试图使新的症状去适合旧有的理论完全是徒劳的,问题的实质在于一些精神分析理论不能跟随最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因而它们不能反映当前的思想。解决的办法就是必须再次考察旧有的理论,甚至是对其进行修正,更新其内容。如果精神分析学家能够对于最重要的科学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持更加开放的态度,那么就能部分地解决其所面对的困境。

  对于神经科学来说,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后,它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强势学科,但是像精神分析一样,它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同样遭遇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神经科学虽然获得了大量精微的实证资料及模拟成果,但仍然没有办法做到以目的、目标、意图、感受、价值等术语,而不是以神经学术语来解释人类的心理活动,特别是缺乏合适的理论、假说、原理来沟通大脑的宏观性精神、心理现象与微观细胞的生化活动。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实验室研究,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理解人性,如何才能将神经科学的精确结果与相对随意的现实活动相结合,这是神经科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正如萨克斯指出:“神经心理学像古典神经学一样,旨在完全客观化,并且它的巨大力量、它的进步恰恰来源于此。但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尤其是一个人,首先并且最终……是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准确地说,他是一个主体,是活动的‘我’,却被排除[在神经心理学之外]”(Sacks,1984,p,164)。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出一种创造性的新理论,来沟通微观与宏观、生理世界与心理世界。

  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发展的困境,精神分析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将往日的对抗前嫌搁置一边,开始重新审视对方的价值和互补的意义。精神分析集中于主观经验,它可以为神经科学提供许多助益,因为精神分析学派已经对个体在体验他们的情感、知觉和认知时所产生的主观精神生活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观察。神经科学以客观性为核心,它也对精神分析助益良多,尤其是一百多年来它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行为、情感或情绪以及认知背后的生理机制的证据和发现。因此,二者的结合必将使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视角更全面、更完整地理解人的独特性。

  二、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过程

  作为心理学中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历程比较短暂,自2000年正式创建至今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此之前,精神分析学就已开始了与神经科学的对话与交流。20世纪90年代初,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的阿诺德·普费弗(ArnoldPfeffer)与神经科学家詹姆斯·施瓦茨(JamesSchwartz)作为各自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学者,共同倡导成立了一个小型的跨学科研究小组,取名为“精神分析一神经科学研究小组”。这个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讨论不同主题的会议,每次开会时,由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或神经科学家首先概括自己在某一问题上的发现,然后大家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展开讨论。纽约小组的跨学科研究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逐渐发展成为本地区对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联合进行教育和培训的中心,同时还向外辐射,促进了美欧等地大量相似团体的建立。为了便于进行国际相互交流,分享资源,精神分析学家索尔姆斯(Solms)和涅尔谢相(Ner-sessian)等人于1999年发起创办了《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次年,有4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的首届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学大会在英国伦敦成功召开,会上成立了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索尔姆斯和雅可·潘克塞普(JaakPanksepp)被推选为协会的联席主席。专业杂志的创办及其学术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神经精神分析学这一新的学科取向正式诞生。

  神经精神分析学家以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学协会和《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为平台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分会已遍及各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会员人数已超过800名。协会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年会,每届年会都会以某个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从2000年至2011年,历届年会的主题分别是情绪、记忆、性与性别、潜意识、右半脑、梦与精神、客体关系、抑郁、冲突中的自我、神经精神分析:需要的人、游戏的神经精神分析观点及神经精神分析:躯体的心智化。围绕着上述各种主题,神经科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同时,《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该杂志创办之初,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奠基者索尔姆斯就在杂志的卷首语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办刊宗旨:“(1)促进神经科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之间进行科学的对话与争论;(2)对精神分析师和神经科学家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培训;(3)为神经科学和精神分析交流跨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平台。”(Nersessian&Solms,1999,p,3)《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每年出版两期,其编辑和顾问全部都是当代神经科学界和精神分析学界的著名学者,来自神经科学阵营的有:坎德尔(EricKandel)、潘克沙普、达马西奥(Damasio)、拉度(LeDoux)、利贝特(Libet)、沙克特(schacter)、辛格尔(singer)、迈贝格(Mayberg)、拉马钱德拉(Ramachandran)、萨克斯等人,来自精神分析阵营的有:索尔姆斯、涅尔谢相、约克(York)、谢文(shevfin)、沃特(Watt)等人。为会聚研究力量,《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也采取了纽约研究小组的对话形式,每期都会请一位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就某一热点问题撰写一篇主题文章,并邀请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两方的著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术角度进行评论,然后一起发表。《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在十几年间所发表的文章涉及众多的主题,如,《弗洛伊德的情绪理论》、《海马回的潜意识》、《虚构症的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与认知神经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密切关系》、《自我概念和自我压抑》、《成瘾的易感性》、《压抑内容的性质》、《弗洛伊德的心灵理论与功能成像实验》、《整合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生物学关于恐怖症的观点》、《共情的神经科学:整合情感与认识的观点》、《功能神经成像:它对我们理解变化过程有帮助吗?》、《动力学潜意识的神经基础》,等等。《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对这些热点问题的争鸣,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心理的神经机制和统一的心智理论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促进了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说,《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每一期主题文章所涉及的领域几乎都成为神经精神分析学中研究比较深入、比较成熟的问题。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