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发展的新取向(2)

时间:2014-04-01 13:18 来源:发表吧 作者:郭本禹 点击:

  三、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学科内涵

  神经精神分析学亦称“深度神经心理学”(depthneuropsycholog),是一门将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实现精神分析科学化的新兴跨学科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一种新的精神分析范式,一种整合心身研究的新取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神经精神分析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它以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模板来解释神经科学的发现,并启发神经科学的新研究;二是它通过实验数据充实和更新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体系,将其与解剖功能结合起来,使精神分析在未来可以用类似化学、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术语解释情绪、梦、思维等心理现象。

  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目标是将神经科学“第三人称”的客观实验研究范式与精神分析学“第一人称”的主观经验研究范式相整合,以提供一种主要是心理学的统一理论。从表面上看,精神分析带有浓厚的人文科学色彩,而神经科学则是一门典型的自然科学,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然而,事实上,两者的整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为无论是从研究主题还是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精神分析侧重研究主体的“心”,而神经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主体的“身”或“脑”,因此两者的结合便可以使我们理解整体的人。首先,精神分析和神经科学在研究主题上都恰好关注了另一门学科倾向于忽视或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些过程。精神分析研究内部世界的主观经验,专注于个体活动时出现的情感、动机、冲突和体验,而这正好是神经科学家可能不会予以考虑的现象,也是最不适合用他们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现象。相反,神经科学家或认知神经科学家则花了几乎40年的时间利用各种方法来系统研究与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有关的大脑机制。其次,精神分析和神经科学这两种取向使用的方法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精神分析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方法,可以据此生成关于复杂心理现象,尤其是那些涉及情感、动机和特异性联想联结的心理现象的假设,但是作为一种方法,它在检验假设方面却是低效的,特别是面对以一种可靠和科学的方式在彼此竞争的假设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精神分析方法更是显得无能为力。换句话说,精神分析临床观察的开放性从科学发现(假设生成)的角度看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但从证明(假设检验)的角度看则又是其最大的弱点。假设检验要求严格控制对被试的反应具有潜在影响的各种变量,而意义的临床研究则不需要控制或仅需要不太严格的控制。相反,实验室是检验假设的理想地方,但却不适合生成有关各种复杂心理过程,包括复杂的人格组织过程、复杂的动机状态、心理病理学或人际关系等的假设。例如,认知神经科学家们接受了与计算机有关的人工智能概念,但不管这个概念有什么样的优势,它都不能考察那些不能与计算机分享的人类智力的特征,如意识和潜意识精神作用、与情感的关系及情感的影响、身体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因为,被试和研究者在实验室中的接触短暂,并且所使用的刺激是明确选择出来的,对不同被试来说意义相似,因而难以对深层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神经科学的研究要求刺激对不同被试具有相同的意义,这意味着它难以描述构成精神分析研究主要目标的特异性的联想联结。精神分析方法被用来在自然情境中系统研究主观经验,其目的就是要获得有关产生这种经验的装置,即人的心理的机能组织的科学推断。事实上,精神分析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最终研究的都是同一件事,即人类心理的机能组织,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因此,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资料的结合应该比它们中任意一个更有可能为对心理的机能组织的推断提供一种更好和更可靠的基础。

  在理解神经精神分析的内涵的时候,我们需要作几点澄清。首先,神经精神分析学是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一种交叉整合,但这里面的精神分析主要指的是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古典精神分析,而不是在他之后精神分析内部的各种派别或外部的各种取向。其原因主要在于,尝试着将精神分析理论概念与神经科学的概念相联结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任务,因此,为了简化这项任务,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只能够从最初步、最基本的概念开始,但这仅是第一步。一旦能够确定最基本的精神分析概念,即弗洛伊德理论概念的神经关联物,那么神经精神分析的研究也就有了一个基础,这样就可以在它的上面建造更复杂、更精细的神经精神分析模式。在神经精神分析研究者看来,目前精神分析领域存在着大量不同的分析模式,甚至有一些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彼此矛盾,而神经精神分析研究必须从某个特殊的模式开始,因而他们选择了所有其他的模式都从中生发而出的那个模式,即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模式。同样,神经精神分析学所说的神经科学指的也是其最宽泛的交叉学科的意义,涵及各种与认识脑和神经系统有关系的科学,包括狭义的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医学、行为神经科学等。其次,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目标并不是想要证明弗洛伊德是对是错,或者精神分析理论是否符合科学的界定,而是要获得能够扩充精神分析基本概念的实验资料,并赋予它们解剖功能的连贯性,以使精神分析可以在未来能够用尽可能客观的术语来解释心理现象。神经精神分析学所感兴趣的是,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之间关系的转变,即从一种毫无结果的冲突的关系转换为一种新的视角,从这种视角出发可以观察到两门学科中的研究现象。第三,神经精神分析学并不像精神分析或认知心理学那样,是一种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论流派,它只是心理学大家庭中的一种研究取向。它有着基本的观点主张和方法论前提,但在具体研究及研究的解释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同时,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组织致力于学术交流和培训,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往关系,但并不是一个联系非常紧密的学术团体。

  四、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领域

  神经精神分析学创立的时间虽短,但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该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研究涉及多种主题,如意识与潜意识、情绪与记忆、本能与动机、压抑与防御、冲突与创伤、睡眠与梦、生活经验与大脑发展、客体关系与人际交往,异常心理的产生与治疗等。其中,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比较深入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研究

  意识问题是一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领域。在心理学中,对意识的科学研究最初是从德国冯特(wundt)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当时使用内省法研究意识问题,意识问题遂成为心理学家一直关注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脑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意识进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研究成为可能,因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学科研究意识问题的高潮。神经精神分析学便是意识研究的众多跨学科领域中非常独特的一个,其独特性就在于,它既注意到意识的主观性质,又关注了意识的客观生理基础。神经精神分析学家继承了古典精神分析有关意识的合理思想,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意识研究框架。例如,索尔姆斯认为,意识很明显是与表征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与语言相联系的心理特质的感觉器官,一种使主体可以将其与他自己的潜意识现实联系起来的功能。而且,神经精神分析学家还将一直被神经科学家所忽视的情绪和情感维度引入意识的理解之中。潘克塞普提出了情感意识理论,以情感质(equalia)解释意识的来源。达马西奥则提出了“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概念,并从内容和状态两个方面来阐述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二)潜意识研究

  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也是精神分析理论有别于其他理论之处。关于潜意识的讨论必定要讨论记忆,其原因在于潜意识是一种情感表征在记忆系统中的存储,这些情感表征与个体自生命一开始就与有的经验、幻想和防御有关。因此,潜意识机能和记忆机能不能在离开彼此的情况下而单独存在,它们是发展过程中平行地组织起来的两种功能。这符合弗洛伊德1912年在《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中指出的:“至于潜伏的观念,如果我们有理由假设它们确实存在于心理之中——就像存在于记忆中一样——那我们就称之为‘潜意识’。”(Freud,1912,p,260)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潜意识与记忆问题。神经精神分析学吸收了近十几年来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关于记忆类型及其生理基础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细化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概念,将其分为压抑的潜意识(弗洛伊德的)(repressedunconscious)和非压抑的潜意识(unrepressedunconscious),分别对应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这为整合神经科学和精神分析提供了令人振奋的前景。这一前景的一个潜在的假设是:个体的潜意识心理现实是围绕着经验、生活事件、情绪等组织起来的,它们从出生开始贯穿一生,实际上,它们被储存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所使用的神经结构中。沿着这些路线,人们可以将压抑的潜意识定位于与自传性的外显记忆相同的结构之中。这种猜测在关于主动压抑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有研究者认为,对心理经验的有意遗忘伴随有背外侧前额叶区域活动的增强以及海马回活动的相应降低(Anderson,2004,pp,232-237)。另一方面,非压抑潜意识的组织与内隐记忆一样都是由杏仁核的活动来推动的,还会涉及到右半球的背部联合皮层区,即颞叶-顶叶-枕叶区,以及基底神经节和小脑(Pfaff,2007,p,201)。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