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城市人口规模估算与调控路径选择(2)

时间:2014-04-01 11:43 来源:发表吧 作者:张强周晓津 点击:

  2.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人口规模调控

  2008年7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上海市人口办《关于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的实施意见》,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工作“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通过对居住在辖区内的常住户籍人口、来沪人员、境外人员实行全面核对与登记和对辖区内所有的居住房屋(包括工业厂房、农民旧住宅、地下空间等所有可能居住的场所)信息进行全面采集,摸清辖区内所有人口的信息,做到“见房知人”“见人知房”,从而达到“以房找人”“以人找房”。。至2009年年底,上海市18个区、县已经全面开展了“两个实有”。为确保世博会安全、顺利地召开,自2009年10月起上海将“平安世博”纳入工作目标,2010年1月上海实现了对全市人口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从图2中上海移动用户月度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相对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人口控制而言,上海注重对人口实施动态监控,而较少地采用行政强制手段驱离外来人口。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人口控制效果甚至比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小。我们估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外来人口因世博会人口控制仅减少了50万~70万人左右,且这部分减少的人口在2010年末即重新返回上海,其生计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上海适合外来人口的工作机会减少了约100万个。

  3.广州亚运会期间的人口规模调控

  广州亚运会期间的人口控制严格程度与上海世博会大致相当。2009年11月,广州进一步强化在外来人口中推行居住证的力度,同时大力摸排清查城中村中的外来人口,大力拆除“房中房”我们认为,间接导致广州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来自于近几年来广州市实施的城中村改造运动。城中村经改造之后,高昂的租房成本迫使一部分外来人口离开广州,而转投其他城市寻求发展。。由于无法取得像北京、上海一样的移动通信管理局的移动用户月度数据,我们采用广东省的移动用户月度数据对广州的总人口进行估计,以此推断亚运期间广州人口控制的效果。估计结果表明(图3),广东省受外来劳动力制约非常明显,2009年3月,广东省来自外省的劳动力减少了579万。自2004年之后,广东跨省外来劳动力流入强度持续减弱,外省劳动力占全国比例从高峰期的35%下降到2010年的28%左右,将579万除以28%,我们推算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了2068万个。由于广州市外来人口约占广东全省的25%左右,因此我们估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广州外来劳动力减少就业机会145万个。相对金融危机导致外来人口的减少,广州亚运会期间的人口控制效果的影响非常小。广州亚运期间的人口控制效果是图3中虚线与中间实线的直线距离,扣除广东省产业升级和转移以及深圳大运会的影响,我们估计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实施的人口规模控制仅减少了20万人。

  4.非市场手段的人口规模调控成本

  衡量非市场手段的人口调控成本,基本原理是:劳动力与资本的分离导致产出损失。以北京为例,2008年因奥运会离开北京的人口为220万至250万,我国流动人口中有80%的劳动力,因此可以推算离开北京的劳动力为176万至200万。2008年我国7.78亿的劳动力总产出为300670亿元,劳均产出为3.86万元;假设离京劳动力异地就业时间为半年,则北京奥运会人口控制的成本为425亿元至483亿元,平均为454亿元。这也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举办奥运会时很少像北京奥运会那样大举控制人口的原因。

  相比北京而言,上海世博会人口控制导致离沪人口远少于北京,总量只有50万~70万人,其时间跨度也只有半年左右,所导致的产出损失也远远低于北京;加上世博会吸引的旅游人口,以2010年的价格计算,上海世博会人口控制的产出损失约为50亿元。同理,广州亚运会人口控制的产出损失仅为20亿元左右。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人口增长与调控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以地方政府行政手段为主的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一旦放松调控,城市人口规模反弹的速度和力度都非常大,城市人口在短期内即迅速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

  1.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人口增长实证分析:以日本为例

  无疑,对城市人口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时,应该首选中国作为研究对象。遗憾的是,虽然自1978年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始至今,中国的人口由乡村涌向城市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人口统计并没有跟上这一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的步伐。进一步来说,目前国内外还无法找出一种能够估计不同年份中国各城市实际人口的估计方法,因此无法衡量中国城市实际人口的增长,也无法利用有效的计量工具来刻画中国城市人口空间增长与分布。美国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面积与中国相当,但我们无法获得足够多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幸运的是,我们获得了日本各地区自1884年以来的人口数据。

  为方便起见,我们将日本各县级区域人口的增长分布置于图4中和图5在考察一个国家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增长演进规律和集聚模式时,我们旨在全面考察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演进的态势,通过揭示演进过程中峰值的变化来找出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规律和集聚的一般模式。目前国内外有关城市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演进规律的文献中,估计经济(或城市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高斯正态分布的Kernel密度函数,本文也采用此方法进行分析(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考有关文献)。,从中可以看出:1884年(日本明治17年)至1893年,日本县域人口迁移人口较少,县域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自然增长;1893年至1903年,日本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因日本的县域比较少,故可将其视为城市区域来考虑);1913—1923年部分县域因人口大规模的流动迁移导致人口增加100万以上,而到1933年部分县域人口从400万增加到600万以上,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可想而知。1945年日本战败,城市几成废墟,大量城市人口为了生存不得不迁往农村,仅一两年的时间,日本人口在以行政为主导的人口疏散情况下迅速在日本国土范围内均衡分布;战后的十年间,日本人口又迅速由农村迁往城市(群),人口密集的东京地区县域人口更是猛增到800万以上;到1966年千万级人口县域开始出现,到了1975年,东京都人口更是达到了1200万;1975年以后,日本人口的县域增长分布基本保持稳定,也标志着日本人口城市化步伐的放慢,步入成熟的城市化社会。

  我们将东京、大阪、神奈川、爱知县、琦玉、千叶、北海道、兵库县和福冈九个县域1884—2000年的人口增长绘成图6,从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日本主要城市所在县域的人口增长情况。从图6中可以看出,如果无外力干扰,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区域)人口增长(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是一种Logistic曲线(或称为“S”形曲线)。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如战争、强力行政人口控制),这种增长曲线会有一定的扭曲,而外部压力一旦放松或消失(如日本战后人口的自由流动、北京奥运会之后的人口管制放松等),早期流入城市的人口会迅速回流。

  图5中第5~8幅图是中国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2010年数据)。第5幅图是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第6幅图是基于移动电话数估计的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由于中国城市人口是基于户籍而进行统计的,我们无法刻画出真实的中国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增长情况。第7幅图是2010年中国300万~500万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从中的双峰状态可以看出,400万人口是一个分水岭;第8幅图则是500万以上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可以视之为单峰分布。

  以上分析表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引致人口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流动的关键因素。中国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引致部分外出人口回流至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将继续增长。我们估计,如果放开户籍,中国人口大规模迁移和城市人口快速的机械化增长在10年后将趋于稳定。

  2.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条件下的城市人口增长

  2003年“民工荒”敲响了珠三角发展的警钟,广东省政府从2005年开始探索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并从2008年起开始在全省大力推行产业及劳动力“双转移”,相应政策不断出台。广东的“双转移”效果可以从我们所估计的各地级市人口变化上找到解释。

  2008年以来,珠三角的总人口基本上保持在8000万左右;外来流入人口约5000万人,其中,广东本省约占1500万,来自外省人口约为3500万。广东实施“双转移”以来,流往珠三角的本省人口大量返流至原籍所在地。从表4可以看出,2008到2011年,深圳总人口累计减少近200万,东莞减少了120万,佛山减少了50万;而珠三角外围城市如中山、江门、肇庆和惠州人口有所增加,表明人口由珠三角核心城市流向外围城市(广州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省会城市的吸引作用,每年5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不少选择留在广州发展)。可见,非珠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普遍增加,主要原因是伴随着产业转移的人口回流。

  五、中国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结论及政策建议

  “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其中《决定》第23条进一步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创新人口管理。”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上明确了“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市场化原则。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