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孟子“深造自得”解析

时间:2014-01-07 11:33 来源:发表吧 作者:燕良轼 点击:
  摘要:“深造自得”一语最早出自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对此,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本文结合有关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论对其进行解读,发现“深造自得”是向内心求索的学习,是自觉与自悟的学习,是质疑问难的学习,是自我反省的学习,是虚心涵泳的学习,是自我体验的学习,是自然真乐的学习,是日新日进的学习,是居敬持志的学习。“深造自得”作为一种古代学习策略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得到许多后世学者直接或间接的阐释和弘扬。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策略,对于当下人们的学习仍具有启发与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孟子;深造自得;自我反省
  
  “深造自得”一语最早出自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其原文是“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1](P189)其意是说,君子要达到高深的造诣,进入精深的境界,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以道”),从而获得有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知识。只有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知识,才能够掌握牢固、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运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古往今来,有学者对之进行了释义和解析。如赵岐注:“造,致也。言君子学问之法,欲深致极竟之,以知道意。”朱熹(字元晦,1130~1200)集注:“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李贽(字宏甫,1527~1602)《复京中友朋书》:“有顿入者,有渐入者。渐者虽迂远费力,犹可望以深造。”我们认为,“深造自得”泛指学习者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在内心不断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加工,以达到精深的境地的学习策略。对“深造自得”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命题进行诠释与解析,对当下人们的学习仍然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深造自得”是向内心求索的学习
  “深造自得”是学习者自觉向内心求索的学习。在孟子的学习视界中,学习有两种,一种是“外铄”,即从外部世界获取知识或信息;一种是“内求”,即向内心世界去求索、探究、体验。孟子虽然继承了孔子的“多闻”、“多见”的“外铄”思想,但他更重视内求在学习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内求才真正体现了他“深造自得”的主张。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1](P259)。学习是一种内心求得的过程。按照孟子的理解,“自得”之学来源于“深造”,“深造”不是向外部世界去索取,而是向内心世界去探求。为什么要向内心世界探求呢?因为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的资质与潜能,只要学习者能够向内“扩而充之”,就能够使这种资质和潜能变成实际的品质和才能,这就是“深造自得”的过程。在孟子看来,外铄虽然也可以获得某些功利性或实用性信息或知识,满足人们眼前某种实际生活的需要,解决人们实际生活中某些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继承了孔子“多闻”、“多见”、“每事问”等向外获取知识的传统,提出了“博学详说”的主张,要求学习者主动获取信息,积极观察,从而从外部世界广泛地获取知识),但是要提高道德境界,获得人生的感悟,解决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需要向内心求索的“深造自得”。要主动利用与发挥“思”的作用,向内心深处探索,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弃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圣人之学一定是自得之学,仅仅向外部世界下功夫,而缺少向内心世界探索的功夫是不可能获得圣人之学的。北宋二程(程颢,字伯淳,1032~1085;程颐,字正叔,1033~1107)认为,要获得圣人之学,就必须要有向内心世界探索的功夫:“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1528)以饮食消化作比,认为“记诵词章之学”,“习训诂,传记诵”之学是没有“消化”的学问,虽然“博学多识,皆伤食之病也”,只有得之于心之学才是被学习者“消化”的学问。在此基础上,王守仁进一步提出,即使消化,也有两种,一是依赖他人点化,二是自家解化。在他看来,自家解化才是真正的“深造自得”之学。他说:“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传习录》下)王守仁认为,自得不是得之于口目,而是得之于心。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2]
  二、“深造自得”是自觉与自悟的学习
  梁漱溟(字寿铭,1893~1988)说:“凡自觉之所在即心之所在”[3](P67),“凡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3](P68),“人之所以为人在其心”、“心之所以为心在自觉”、“人惟自觉乃临于一切动物之上而取得主动地位也。”[3](P71)所以说,有了自觉性就必然有主动性,主动性是自觉性的表现。自得之学也是自觉自悟之学。王守仁认为,自得之学要通过自觉才能获得,“学无难易,在自觉耳。才觉退便是进也,才觉病便是药也。”(《与湛民泽·五》)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认为,深造就是“自悟”。他说:“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四书训义》卷五)在王夫之看来,“善教”只有与“善学”相匹配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样的教学水平,学得好与不好、精与不精关键在于学习者的“自悟”能力。“学,觉也”(《姜斋文集》卷三)。《说文解字》说:“斅,觉悟也……学,篆文斅省。”班固(字孟坚,32~92)也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白虎通义》卷六)朱熹在《孟子·万章上》说:“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王夫之说:“随见别白曰知,触心警觉曰觉。”(《读四书大全说·中庸序》)如《说文·心部》云:“悟,觉也。”《玉篇·心部》说:“悟,心解也。”总之,在王守仁、王夫之看来,深造自得的学习虽然也需要师友的帮助和指导,但最终都是要依赖学习者自觉自悟。
  三、“深造自得”是质疑问难的学习
  质疑问难精神是深造自得的心理保障,是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学习要达到或实现“深造自得”,就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和善于对问题进行层层追问;敢于对已有结论或定论进行质疑问难。所以,自得之学又是自立之学,即独立思考之学。自立之学表现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的独立思考之学。汉代的王充(字仲任,27~约97)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以一个乡村教师的身份跻身于古代思想家的行列。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他不仅敢于向当代帝师董仲舒发出挑战,甚至向中国的头等圣人孔孟质疑问难,敢于《问孔》、《刺孟》。他以遗世独立的精神批判“世之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他认为圣贤所写的文章即使是“用意详审”也不一定“尽得实”,如果是仓促所言则更“不能皆是”。他认为“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缺乏“考实根核”、“核实道义”、“证定是非”的精神,那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是不能获得“自得”之学的。
  我们的古人认为,质疑与学习具有等值性。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质疑,没有质疑的读书、背诵那不能称作学习,更不可能成为自得之学。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质疑而获得自得之学呢?张载(字子厚,1020~1077)说:“在可疑则不可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经学理窟·学大原下》)按照这样的标准,一切缺少问题意识的学习都不能算作学习。在值得怀疑的地方一定要质疑。什么地方值得怀疑呢?那就是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学习和思考中遇到障碍的时候,用现代语言诠释就是在给定与目标之间遇到障碍时一定要质疑,在没有可疑之处也要进行质疑。张载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1139~1193)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集·语录下》)我们的古人已经意识到,质疑的根本作用是防止和克服心理定势。吕祖谦说:“学者不进则已,欲进之则不可有成心,有成心则不可进乎道矣。故成心存则自处不质疑,成心亡,然后知所疑。小疑必小进,大疑必大进。”(《吕东兼文集·杂说》)这里的“成心”就是先入之见和心理定势。在吕祖谦看来,防止和克服心理定势,策略就是质疑,甚至在无疑处质疑,先入之见就无从产生。
  按照这样的观点解读学习与教学的结果不是导致学习者疑问的减少,而是导致疑问的增多。准确地说,学习是使旧疑问消除的同时又增加了更多新的疑问。如果一个学生来的时候是一个问号,学业结束时是一个句号,那是很危险的;真正的好学生应当是来时有很多问号,离开学校时应当有更多的问号。在学习中,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字慎修,号杲溪,1724~1777)从小就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10岁时,师傅向其讲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下,他便问师傅:“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朱子所著云尔。”又问:“朱子何时人?”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曰:“东周。”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曰:“几二千年。”又问:“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1873~1929)认为,这故事不仅可以说明“戴氏学术的出发点”,而且“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赖以成立。而震以童年具此本能,其能为一代学派完成建设之业固宜。”[4]由此可见,质疑问难是深造自得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条件和方法。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