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贝克特存在主义观在《等》剧中的诠释
作为一部反戏剧的剧作,如果说《等》剧淡化了传统佳构剧所强调的特定时空下的故事情节,剧中一系列的浮动荒诞的片段和直觉性形象给传统佳构剧欣赏者带来了人物、语言、情节、主题等多方面的理解困境,使得一切看起来都没有创作的因素,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怪诞的剧本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将作品放置于西方思想界在战后的新发展这一大背景中进行考察。
在论及艺术的现代性问题时,海德格尔曾问:"艺术仍然是对我们历史性生存至关重要的真理发生的基本而必然的方式吗?或者艺术不再拥有这些特征?如果艺术不再拥有这些特征,这里还有个为什么不再拥有的问题。"①对于《等》剧而言,观众最想要问的可能就是为什么这出戏没有传统剧作的人物跟情节的统一?为什么没有用充满逻辑性的对话冲突将剧情逐步导向高潮?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天才的贝克特顺应了当时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同时也认识到了传统故事的浪漫性和虚构性,从而对自己的艺术实践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要抛弃既往传统剧本用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的方法,改用作品思想带给观众震撼。用贝克特本人的话说:"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②为此,他在《等》剧中从美学和哲学的双重层面努力,用淡化情节及人物性格的方法、牛头不对马嘴的荒诞台词来注重表现人物的生存意识和思想状态,为存在主义哲学谋求到戏剧表现的形式,因为艺术形式本身其实也是艺术思想的一种表达。例如,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之间时常逻辑断裂、毫无意义的对话一方面从形而上表现了人的存在的孤独感、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不可交流性,另一方面也跳出了戏剧应当是语言艺术这一传统定义;错位重复的静态情节向传统故事性戏剧发起挑战的同时也突显了人的存在这一荒谬体验--生命的幻灭和生活无休止的单曲循环;人既难活,又难死;人既充满希望,又无限绝望。
严格按照传统亚里斯多德戏剧要素的批评标准--"六个成分里③,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亚里斯多德:21),《等》剧毫无情节可言的表现形式当属一种随意性行为,甚至舞台上摆放的物件、道具、人物的动作都可以取代语言,有些"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可实际上,贝克特的这种探索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动机与历史作用。这种动机就是伴随战后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而到来的人的精神困惑和异化感。《等》剧采用非理性的结构,非逻辑的语言,直喻的舞台形象和扭曲了个性的人物,使同样经历了战争灾难的观众从中窥视到了人生的痛苦与荒诞。颠三倒四的独白和胡言乱语的对话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语言当然也该如此。当然,部分独白和台词也颇具哲理性,一语道破人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那么,我们是否可说贝克特同他的剧本一样,就是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存在主义关注历史中的个人生存,主张人应当在荒诞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选择"一样,人正是在意识并经历各种苦难的过程中,逐渐得以定义自身;并且,人对自己的定义不是封闭的、一层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等》剧从根本上要传递给观众的思想应当是人类必须首先实事求是地承认人生的荒谬和现实的荒诞,以此作为人的存在前提,人要积极选择、大胆作为,才能在这个荒谬的世界有意义地生存,才能不断定义自身,明白人的本质。这才是贝克特本人要通过《等》剧所阐释的存在主义观和写这出戏的终极意义之所在。
"尤奈斯库认为,真正的剧本源于存在的洞观和直面绝望处境的勇气。"(朱立元:158)1969年,贝克特因"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赞扬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这一颁奖词的内容正说明了贝克特超越前人的荒诞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社会、为历史、为人类而艺术,贝克特的存在主义观正是通过借助《等》剧的荒诞艺术形式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救赎。
注解【Notes】
①海德格尔提出这一命题,是因为他认为现代艺术已经异化并漂离了它的本质,不再是原初的去蔽事件或真理发生的基本方式。详见海德格尔论文:《艺术作品的本源》,见《诗·语·思》,纽约:1971年版,第78-80页。
②参见2006年4月19日《黑龙江日报》报道:《贝克特,荒诞派戏剧大师百年后归来》。
③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他认为,一部优秀悲剧(戏剧)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包括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戏景。
④参见"TheNobelPrizeinLiterature1969",TheNobelFoundation.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69/>
引用作品【WorksCited】
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3。
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54。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2。
萨特:《想象心理学》,褚塑维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92。
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1。
尤奈斯库:《出发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8,169。
袁澍涓,徐崇温:《卡缪的荒谬哲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8。
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979。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8。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营养学报》(双月刊)是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营养专业学术性期刊,1956年3...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金融》杂志社 出版地:云南...
期刊简介: 《经济论坛》杂志创刊于1987年10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
期刊简介: 《当代医学》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国家...
期刊简介: 《中国药事》(月刊)1987年创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品生...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