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身体依赖性:从符号加工到具身认知(3)
时间:2013-11-28 11:08
来源:发表吧
作者:韩冬
点击:
次
其次,身体的物理属性和运动方式也会影响认知的形成。心理学家威廉姆斯(Williams)和波巴拉(Bargh)通过手捧咖啡的实验证实了身体对温度的感受会影响对人的评价。那些手捧热咖啡的被试在评价一个中性人物时更亲向于认为该人物是友好的,而手捧冷咖啡的被试则倾向于更为负面的评价(Williams&Bargh,2008)。为了证实身体运动方式对认知的影响,心理学家威尔斯(Wells)和佩蒂(Petty)报告了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参加一个测试耳机舒适度的测验,被试被分为点头组,摇头组,对照组。结果发现点头组对于耳机的评价要远高于另外两组,而摇头组的评价则低于其他两组。这个结果说明了点头的身体运功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增加了消极的态度(Wells&Petty,1980)。
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具身思想提供了生理学依据。其中最具影响的要数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里佐拉蒂(Rizzolatti)研究小组偶然发现猴子在执行一些动作(例如捡起一颗葡萄),和它们观察到其它个体执行相同动作时,都会导致大脑中同一神经元的活跃。对动作的观察就像先前自己执行动作一样。“因此研究者将这种能像镜子一样直接在大脑中重现被观察对象所执行动作的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丁峻,张静,陈巍,2009)。镜像神经元的意义在于,人类理解他人意图时不需要使用复杂的认知机制去进行思维和推理,而只需要通过镜像神经元的模拟作用便能够迅速实现这一目的。“镜像神经系统给个体编码他人的行为意愿、情绪体验提供了便利,让个体感觉这些意愿和体验似乎是自己的,消除了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的那种心理隔离,让社会沟通变成现实”(叶浩生,2012)。同时也证明了“体认”这种具身的认知方式的存在。
2.4身体与环境
具身认知认为个体的感知运动能力处于一个广泛的生物、心理和文化情景中。认知主体所处的情境对认知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身体是与环境紧密相连的,身体是嵌入环境的,身体是包含了环境因素的身体,身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认知的形成。传统认知理论将认知看做是抽象的内部状态,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或一些静态的事实或规则。但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是大脑、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环境中的信息也是我们认知过程中所要操作的对象。“在解决乘法问题时,铅笔与纸张如此紧密地融合于认知行为中,并且没有原则性的理由把这些外部物体同认知系统的其他成分区别开来”(Shapiro,2007)。
这里的环境从更广阔的内涵来说还蕴含着社会文化因素。安德森(M.L.Anderson)从社会-文化方面分析了具身认知,并称其为社会-文化情景性维度。他认为相对于其他物种而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文化情景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环境中的实践行为和互动是在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的。并且在认知过程中社会文化的中介说明,是一种最为复杂的认知策略(Anderson,2003)。
2.5认知与进化
传统认知理论将人类的认知看作是一个独立于身体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表征和计算。这种对认知的理解也许只是对高级认知阶段的认识,但人类的认知无法从一开始就处于高级水平,对于认知的研究必然要追溯到认识的发生和起源。这就要求引入进化的观点。一方面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身体是处于不断进化中的,大脑、神经系统、身体姿态都在进化的过程中持续地改变,这些变化也必然会影响人类认知的发展。比如从爬行到直立行走,这种身体姿态地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空间知觉。另一方面,人类的认知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高级的认知活动必然在低级感官运动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就像是一个人要看懂地图就必须先搞清楚上、下、左、右的概念。莱考夫(G.Lakoff)和约翰逊(M.Johnson)从人类理性能力与感官-运动能力的进化连续性上来理解认知活动,认为:理性是进化的,因为抽象的理性是建立于,并使用出现在“低等”动物中的知觉和运动推理形式。这个结果是理性的达尔文主义,一个合理性的达尔文主义:理性,即便是其最抽象的形式中,是使用而不是超越人类的动物本性(李恒威,盛晓明,2006)。这种进化的观点进一步表明了认知对于身体的依赖。以身体为基础的进化是认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具身思想基本的发展进路:由于否认了身心的分离,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大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嵌入在身体之中。人类与世界的联系是以身体为基础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于某种情境中,是包含了环境因素的身体。认识的产生依靠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动态的认知系统,这样的认知系统与传统相对静态的符号转换系统截然不同。但其中的问题在于,传统符号转换系统的操作对象“表征”,在认知机制改变后是否依旧存在?如果离开表征的概念,“体认”的方式是如何进行的?
2.6关于表征的争议
虽然说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的重要作用,但在人类这种“体认”的方式中表征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关于这一点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一种观点主张具身认知也承认表征,不过这种表征是局部的、受限的。克拉克(A.Clark)认为“具身模型中的表征的弱化,并不意味着非表征。而是更经济的,更受行为导向的表征”(Clark,1998)。具身的模型在解释抽象知觉活动时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还需要传统的表征理论来进行说明。另一种观点不仅把知觉活动看作是一种无表征的身体行动,而且把抽象认知活动也看作是无表征的。“大脑中的神经生理活动通过身体感官运动系统不仅直接体现为知觉过程,而且其本身就蕴含着概念等思维形式的结构和意义。同时,更为抽象的命题也不是通过表征计算,而是通过隐喻投射产生的”(孟伟,2008)。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解决这一争论提出了新的建议。“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认知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心智和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模拟。模拟是身体、世界和心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知觉、运动和内省状态的复演”(叶浩生,2011b)。人类能理解他人,体会与他人相同的心情(共情),是由于人类能够通过身体的特殊感觉通道模拟他人的感受,这种感受与他人的体验是相同的。在这一过程中感觉和运动系统的特殊通道塑造了认知。哈瓦斯(Havas),格伦博格(Glenberg),古托斯基(Gutowski),卢卡雷利(Lucarelli)和戴维森(Davidson)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给被试的皱眉肌肉注射肉毒素使其暂时被麻痹,结果显示被试在阅读理解皱眉这个句子时速度明显变慢,模拟所涉及的肌肉群的障碍阻碍了认知过程地进行(Havas,Glenberg,Gutowski,Lucarelli,&Davidson,2010)。关于表征的争论所体现出的是两种认知范式间的冲突和融合,具身认知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认知范式,例如在解释抽象思维等人类高级心理过程中仍缺乏说服力。而两种认知范式间也并非只有冲突,相互补充与借鉴或许能更好地促进认知理论的发展。
3 结语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