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空间隐喻的认知初探(2)

时间:2013-10-11 13:28 来源:发表吧 作者:何燕萍 点击:

  (13).“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东晋·陶渊明《游斜川》)

  “来者”、“来日”、“从今去”的时间参照点都是现在,它们隐喻着时间的运动。“来者”和“来日”隐喻时间从未来向我们走来;“从今去”隐喻着时间远离我们而去;三者所喻指的时间都是未来的时间,但是指向性不一样。

  要注意的是“来者”、“来日”偏正结构的名词;而“从今去”则是一个介词结构。“去”要表达以后的意思必须要借助介词“从”,而“来”是不需要的。换句话说,在表征现在以后的一段持续的时间,“来”和“去”的语法功能是不对称的。再如,有“未来”、“将来”的说法,但却没有“未去”、“将去”或者是与“未来”“将来”表示相似概念的带“去”的说法。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与“将来”相搭配,时间指向未来的,有“往后”的说法。结合上面的内容,不难看出,“去’’在表示时间隐喻的语义特征上,有和“往”重叠的部分,甚至“往”取代了“去”在时间隐喻上的某些表义功能。我们可以假设在时间隐喻的表征上,“往”出现得比“去”要早,出于用词经济的原因,“去”的某些与“来”相对的表义特征是缺失的,而在“往”的表义功能上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的用法。当然,这一说法有待进一步的考查。因主题所限,此处无法详细讨论。

  3.1.2.“物质世界在动”隐喻模式:

  Clark所说的另外一种时间隐喻方式是“自我在动”,即在线性时间轴上,时间实体相对静止,取而代之的是说话者沿着时间轴在动。根据“来”“去”的实际用法、通过对其语例进行分析,本文更倾向于史佩信的“物质世界在动”(史佩信,2004,13)说。该理论认为,在时间轴上运动的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事物,而时间和说话者则是相对静止的。具体到“来”“去”的时间隐喻表征,客观物质世界靠近说话者而动的用“来”;客观物质世界远离说话者而去的用“去。”如“别来无恙”、“来历”、“来龙去脉”、“本来”、“原来”、“后来”、“来得及”;包括“往迹”、“往事”等都以物质世界为动体的隐喻表征。这类隐喻在表达上一般都存在一个时间标记,或以过去发生的谋事件起始时点,或以说话人所处的时点为起始时点。时间始于过去某事件而终于说话人所处的时点为“来”;时间始于说话人而未来为“去”。

  “别来无恙”中的“来”表征从分别到现在谈话的时间;“来历”指一个人前期的经历或履历,“来”隐喻该人从出生到目前的一段时间;“来龙去脉”原来是迷信的说法,把接连着的山比作一条龙,认为从头到尾都像血脉似地连贯着,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现在指导一件事情前后关联的线索(《汉语成语词典》,1978,349)。由此分析,其中“来”喻指从龙存在到其被发现的一段时间,“去”喻指从龙现身往后的一段时间,这里龙被发现的时间亦即说话者所处的时点。

  这里也一并谈论一下“往”,词语“往迹”、“往事”中,“往”的时间表征与“来”是一致的;另外,还有“从此以往”的说法,这里的“往”却表征时间从现在开始指向未来。相比之下,由“去’,表征的上述两种时间隐喻,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说没有,但至少是不多见的。

  在古汉语中,“来”“去”的这些隐喻,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例子的:

  (14).“吟罢回头索杯酒,醉来屈指数亲知。”(唐·白居易《对镜吟》)

  (15).“今冬腊后无残日,故国烧来有几家。”(唐·司空图《南至四首》其一)

  (16).“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唐·李白《相贺歌辞·相逢行二首》其一)

  (17).“交道贱来见,世情贫去知。”(唐·孟郊《病起言怀》)

  “醉来”、“烧来”分别从“醉”、“烧”开始,一直延伸到诗歌中的主人翁发表慨叹为止,其中,“来”起到了这一时间隐喻作用。“老去”、“贫去”以诗中主人翁发出慨叹为开始,语义指向未来,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终止时间,这是“去”的时间喻指在起作用。

  3.2.“来”“去”喻指数量

  “来”“去”是带方向的运动,一般来说,“来”是由远而近不断靠近说话者的,有接近的意思;“去”是由近而远不断离说话者远去的,有远离的意思。“来”、“去”的这种或接近或远离的指向性可以用来喻指数量增减。接近参考数目为“来”;与参考数目相去甚远为“去”。

  在汉语中,“来”用来表示数量概念是很普遍的,“来”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一般是比较接近所说数量的。如:“两米来高”就是指两米多一点的高度,但也可以理解为差不多到两米的高度。不管怎么理解,“来”的数量表征总是离确数跨度较小的一个范围。“二十来个”、“三十来岁”、“一尺来深”等都是一样的用法。

  在喻指数量上,“来”“去”是不平衡的,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找不到“去”喻指概述的用法。但不排除方言或古汉语中存在相关的用法,“相去甚远”中“去”就表征距离;方言有“不差分毫来去”(金山词霸2007“来”词条)的说法,“来去”意思是误差,表示或大或小的距离。由此可推理,“去”在数量喻指上还是有是潜在的可能的。

  3.3.“来”“去”喻指显潜

  “来”“去”可以喻指事物,包括实在事物和抽象事物的存在与消失。从人的视觉角度,客观物体从远而进靠近说话人,就是事物的逐渐显现的过程;客观事物自近而远离开说话人,是事物逐渐消失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来”表征事物的显现;“去”表征事物的消失、不复存在。

  (18).“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金山词霸2007"来”词条)

  (19).“他一听这话就来火了。”(同上)

  (20).“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同上)

  (21).“看来,你活一百岁没问题。”(新编汉语教程(上),1996,301)

  (22).“说起婚姻来,您给我们介绍介绍中国人的婚姻家庭情况,好吗?”(新编汉语教程(上),1996,345)

  (23).“总的来说,汉语不难学。”(新编汉语教程(上),1996,357)

  (24).“想起来了,那天晚上你还唱了一段京剧。”(新编汉语教程(上),1996,422)

  例(18)“来”表征“问题”的出现;例(19)“来”隐喻“火气’,从无到有的过程;例(20)-(24)中的“来”都有一个共同的语法特征,那就是引出话题。例(20)“来”引出的是原因;例(21)引出的是说话者的观点;例(23)引出的是“婚姻”这个话题;例(24)引出的是过去的一段回忆。通过以上语例可以看出,“来”作为显现表征的用法是很明显的。

  “去”作为消失的表征没有“来”作为显现的表征明显,笔者的找到关于“去”隐喻消失的语例比较牵强,但还是可以拿来供大家参考一下:

  (25).“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

  (26).“大事去矣,可痛惜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