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空间隐喻的认知初探

时间:2013-10-11 13:28 来源:发表吧 作者:何燕萍 点击: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出发,对汉语“来”“去”的空间隐喻的表达形式及其隐喻意义进行分析,尝试通过空间图式对“来”“去”的一些非空间范畴用法做出相应解释。

  关键词:空间隐喻;认知;来;去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8-039-04

  1.空间隐喻与认知

  隐喻是人们透过具体有形的事物去认识抽象无形的概念的一种手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认知语言学者较为认同这一认知模式:“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隐喻方式的(Lakoff,Johnson,1980,5)。”

  所谓空间隐喻是人们把一些本属空间范畴的具体概念用非空间范畴的抽象概念表达出来,是~个空间的范畴和关系向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的投射过程,这一过程源于人们的抽象思维和丰富想象。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空间隐喻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体验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在我们社会物质化的环境之中找到(Lakoff,G&M,Johnson,1980,14)。”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人的存在首先要以周围的环境为依托,人们主观性地以自身为参照,去认识周围的环境,于是在自身与环境间形成一种空间概念。人的空间概念是原始的,基本的,人们习惯于透过空间关系去认知别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架构,诸如时间、状态、范围等。

  2.关于动词“来”“去”的空间隐喻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对“来”“去”的解释是:“来”指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换句话说,“来”是从远处到近处的移动;“去”反之,它们的基本用法是作位移动词。但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来”“去”的非动词用法并不少见。对此,学者多有研究:王改改就概述词“来”作了调查和研究(王改改,2001);梁银峰就时间方位词“来”对事态助词“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梁银峰,2004),梁先生说:事态助词表示在过去时间里事态出现了变化,所表达的事件或过程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梁银峰,2004,57);同时,梁先生还就动相助词“来”“去”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梁银峰,2005),“动相助词”是赵元任的提法,由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翻译过来的(梁银峰,2005。27)。

  以上都是对动词“来”“去”动词以外用法的研究,但还不是专门对其空间隐喻的研究。应该说,对动词

  ,“来”“去”空间隐喻研究还不是很多,笔者能力范围内可以找到的只有史佩信的嚣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和“来去式”》;此外,上文提到的梁银峰的《时间方位词“来”对事态助词“来”的影响及其相关问题》及《汉语动相补语“来”“去”的形成过程》两篇文章亦都涉及到“来”的时间方位词用法。

  3.“来”“去”的空间隐喻表现形式及喻义

  3.1.“来”“去”喻指时间

  我们认为,位移动词“来”指运动物体朝着说话人的方向靠近;位移动词“去”指运动物体背离说话人的方向远去。这主要是从说话人与周围环境的空间方位关系而言的,亦即位移动词“来…去”的空间性状描述。从人类的认知顺序来看,空间认知总是先于时间认知的。因为人自身与空间的关系是实在的、可感知的,也就容易把握;而时间是人们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概念。于是把空间概念意义的映射到时间领域去把握时间就成为了可能。

  关于时间的空间喻指表征,Clark总结出了两种类型:“时间在动”隐喻(themovingtimemetapho)和“自我在动”隐喻(themovingegometapho)(Clark,1973)。

  在“时间在动”的隐喻表征中,时间被认为是在空间直线运动的实体,它的运动以说话者为参照点。时间指向说话人,向说话人靠近为“来”;时间背向说话人,远离说话人为“去”。这是“来”“去”的时间表征特点,如下图所示:

  3.1.1.“时间在动”隐喻模式

  3.1.1.1.“来”“去”对过去时间的表征

  “来…去”表征现在以前的时间,两者的语义表征存在差异。时间从过去指向现在为“来”,表示一段持续的时间,骨‘以来”的意义。这种语言用法古以有之,是“来”的时间表征的基本义项,如:

  (1).“吾数年来欲买舟。”(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数百年来,人不复行。”(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3).“我得仙来,已三万岁。”(唐·戴孚《广异记》《太平广记》卷450)

  现代汉语词汇和句法中也保留了“来”的这种时间表征,常用的词汇有:“近来”“以来”、“从来”、“向来”“素来’,等等;在句子中的例子,如:

  (4).“几天来,我发现这个城市骑自行车的人不多。”(《新编汉语教程(上)》,1996,381)

  应该说,在表示现在以前的一段持续时间的隐喻用法上,“去”和“来”是不相称的,相比较下,“来”的这一用法更普遍;而“去”则更多地表示已经过去的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5).“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汉·曹操《短歌行》)

  例(5)中的“去”的时间表征是,以目前为起点,指向过去的一段时间,带有持续性,这种例子并不多见;表示这一语义特征的还有“过去”。

  (6).“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唐·自居易《琵琶行》)

  例(6)中“去年”表示上一年,句中借助介词“从”表达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持续的时间。“去”本身只表示过去的一个时间段。同样用法的词语还有“去岁”。

  特别要说明的是,与位移动词“来”相对的除了“去”,还有“往”,在某些语义搭配上“往”与来的组配是更常见的。例如,“往”表从目前指向过去一段时间的用法就比“去”更普遍:

  (7).“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数十人。”(清·方苞僦中杂记》)

  (9).“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杀他怎的?”(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二折)

  “往昔”即从前;“往岁”指过去的年头;“往日”指过去的日子。同样用法的词语还有“往时”、“往年,,等。

  3.1.1.2.“来”“去”讨未来时间的表征

  “来”“去”表征现在以后的时间,以目前的时间为起点,以未来的某一时间为终点。其中“来”表征时间从未来指向现在;而“去”表征时间从现在指向未来。

  (10).“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1).“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益感喟。”(《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

  (12).“至从今已去,国家永无南顾之虞。”(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岱传》)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