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以民间艺术二人转为个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及大众文化的交叉与融合、对立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指与特征,包括草根性、符号性、传承性与时代性四个方面,以期从文化生命、文化资本、文化主权和文化产业四个维度立体透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文化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舶来词,它提出的文化背景是轰轰烈烈的全球化浪潮。全球化既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文化的全球化,它给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展示了另一种思维、另一个模式,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更新自身的参照系。作为大文化范畴下的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大众文化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它们之间既有着交叉与融合,又有着差异和对立。本文以东北二人转艺术为个案,从文化学视角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拟从草根性、符号性、传承性和时代性四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草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身是中国的口头和民间文化,它的创作、传播和接受都是民众的自发行为,是一种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的文化样态。不同于精英文化和贵族文化,它带有抹杀不掉的草根性。所谓“草根”,指的是植根于乡土的原生态文化,朴素、原始、灵活而又有某种程度上的神秘感,浑身上下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周作人语),它代表的是“草根阶层”——民众的价值标准、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是未经主流意识形态规约和塑造的边缘文化、亚文化和平民文化。在此意义上,作为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根的话语,其蓬勃发展与草根力量的觉醒和崛起息息相关。
作为东北文化的代表,二人转艺术是一种民间文化,它的创作主体是民间文艺家,表演主体即二人转演员也多是民间艺人,有时候创作主体与表演主体合而为一,均为“草根阶层”。这是一种真正纯粹的“底层叙事”,与当下文艺界推崇的由精英进行的“底层叙事”不同,它不仅表现底层民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不存在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主体间差异。此外,它的接受主体也是民众,其创作、表演必须以“草根阶层”的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为导向。东北二人转在东北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甚至可以“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并在近年来迅速蔓延至城市。在形式上,二人转的演出场地多样化,或走街串巷,或在露天剧场,或出现在电影情节和电视晚会中,或在夜总会……这就使二人转的受众广泛,从农民、工人、个体商贩、打工者到普通市民,不一而足。而即编即演的特征又带来了较强的互动性,使观众也得以参与到表演之中。二人转演员会根据演出现场的观众反应不断调整演出的内容,比如有的观众拿出手机打电话,演员可能会马上将这一情景纳入表演范围,使观众因身临其境的感受而欣然接受。同时,二人转演员也会根据不同的接受对象而不断调整他们的剧本和表演,使二人转成为草根群体互相交流、互相欣赏、不断对话和沟通的产物。以《小拜年》为例,尽管其基本内容不发生大的变动,但是二人转包括“说学逗浪唱”,它的说口总是根据不同的接受对象的接受心理进行改动甚至即兴改编。当然,不但二人转艺术是草根阶层的文化,民间故事、东北大秧歌、庙会等其他民间文化形式也都是草根文化。这种草根性是民间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民间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于主流、精英的文化空间,彰显着草根阶层话语权力的诉求。在这一空间里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并以底层生存的视角展现日常生活世界,以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旨归,从而将生动活泼的生活现象吸纳到它们的艺术形式里去,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方言,结合夸张的表演形式展现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比如东北二人转的经典曲目《擦皮鞋》,以底层民众——擦鞋工的视角道出了擦鞋工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在擦鞋过程中见到的各色人等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所体验到的辛酸苦辣,借用艺术的形式高声吟唱擦鞋工的思想感情,尽显底层生存状态,从而展开了一个蕴藉含蓄的审美空间。皮鞋上的尘土使人联想到尘世的艰辛、劳动者的劳作以及形态各异的人生道路,最后上升到作为存在者的人之存在。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之分,并不意味着高低贵贱之分,它们都是人类灵魂、情感和精神的表现形式。而民间艺术的特点在于它的草根性、底层性和非主流性,也正是由于草根文化的这种“接地气”特质,才使它们处于“前有机会,后无顾虑的边缘地带”(黄纪苏语),从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二、符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汉族文化,一种是少数民族文化。前者是指在历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以地域为单位、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为主体,因经济、习惯、风俗、情感和审美的“家族类似”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或称文化圈;后者是指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除了具有地域文化滋养所形成的上述特色外,还因种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千差万别。在此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其主要特征。
现代的地域文化的观念自“五四”时期就产生了,早在1923年,周作人就注意到地方与文艺的关系,他认为作家总是地之子,其文风特色的形成终究离不开其生长的地域环境“土气息、泥滋味”的浸润、离不开这种“培养个性的土之力”,并指出“风土与住民有密切的关系……就是一国之中也可以因了地域显出一种不同的风格”。他要求作家“自由地发表那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1}。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传统对创作主体的塑造作用是巨大的,这带来了文化气质和艺术风格的地域性差异,甚至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学艺术流派、形态等。从中国现代文学上讲,有京派和海派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浙东小说家群体及湘西小说家群体等等;从民间戏曲、曲艺而言,有凤阳花鼓、山东梆子、天津快板、河南坠子和东北二人转等等。周作人所提出的包蕴“土气息、泥滋味”的地域文化表现在东北地区就是白山黑水中的黑土地文化。按照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的观点,时代、种族、环境都与文化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从地理环境上说,该地区以土壤肥沃、平原广阔为特征;从气候上说,天气寒冷,冬天极为漫长,历史记载东北地区“土气极寒,常为穴居”。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生活于该地区的人们形成了豪爽、侠义、重情、粗犷、硬朗、直率和幽默的性格,这也是东北文化圈整个族群的主要特色。诙谐、幽默、富有喜剧色彩的二人转民间艺术就诞生于这样的文化土壤之中。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经济论坛》杂志创刊于1987年10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
期刊简介: 《当代医学》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国家...
期刊简介: 《营养学报》(双月刊)是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营养专业学术性期刊,1956年3...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
期刊简介: 《中国药事》(月刊)1987年创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品生...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金融》杂志社 出版地:云南...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