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陌生性”与经典
何谓经典?迄今为止,学界还是难以给予具体而准确的界说和概括。美国当代知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新近代表作《西方正典》中详细叙述了自己认可的二十多位西方作家的经典作品,认为从但丁到贝克特,这一文学历史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从陌生性到陌生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显然这种思考是与批评家早年“影响的焦虑”、“误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其在审美经典理论的构建中,将每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都看做是使美感增加陌生性效果的作品的思考无疑可以给我们启示,它与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家什刻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具有相通性。“陌生化”是一种目的与效果,同时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是艺术作品通往“原创性”的重要途径,而“原创性”是评判艺术作品经典性的根本标准之一。
《呐喊》无疑是原创的。它是艺术家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不可重复的创造,是艺术家用近乎于极端的力量完成的触动人心的色彩与线条的交响。看到《呐喊》,我们很难立即喜欢上它。它是丑的。虽然对于丑的对象的描写或对于对象丑的艺术表现,在蒙克的时代已经不算稀奇,但《呐喊》无疑更为大胆,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反叛,也可以说是一种陌生性,一种对前辈和同时代人的超越。波德莱尔的《腐尸》存在于欣赏者的想象当中,罗丹的《欧米哀尔》让我们直面衰老但真实可观的躯体,凡·高的《星夜》归根到底是一种“影射”,而《呐喊》则是把主体的形象和情感一并跃然于画纸上,难怪可以被冠名为“表现主义”的扛鼎之作。《呐喊》对于受众是新鲜的、永恒的,也是熟悉的、当下的。而且这种新鲜而熟悉、永恒而当下的情感同样是通过一个具有普遍和“当下”性、“陌生化”的画面主体形象得以传递的。从该意义层面而言,可以说陌生性铸就了《呐喊》的审美价值。
我们可以从蒙克的两幅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效果比较入手,一个是创作于1892年的《绝望》,一个是始创于1893年的《呐喊》。两幅作品描绘的场景与画面元素几乎完全相同,构图也基本一致,传递的情感都可以说是孤寂与绝望。但两幅作品的历史地位却大相径庭,《呐喊》成为世界的,成为蒙克身份的符号,也成为表现主义艺术的扛鼎之作,《绝望》却只是蒙克作品中名不见经传的一幅。而两幅作品于极端的相同与相似当中,最明显也最根本的不同便是画面主体形象的设置。《绝望》的前景中是一个戴着黑色礼帽、倚着桥的栏杆远眺的男子,《呐喊》的前景中则是一个夸张、扭曲的骷髅头形象。前者是易于为人所接受的,后者是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前者是较为具象的,后者是较为抽象的。面对《绝望》,我们可以说,画面的主体是蒙克本人,或说是一个男人,一个忧郁的男人。面对《呐喊》,是男是女,甚至到底是人身还是鬼魂都不得而知。作品中,一切具象的东西都被蒙克淡化,形象也如色彩与线条,一切都服从于艺术家不羁的情感表达。据记载,这一画面主体形象的改变缘于蒙克《绝望》画作之后的一次文物参观,其中一个双手抱头作尖叫状的骷髅头深深震撼了蒙克,而骷髅头本身正是死亡与恐惧的象征。于是艺术家再次修改作品,将背对观众、戴黑色礼帽的男子画成面对观众呐喊的骷髅头般的诡异形象,因此才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呐喊》。这一改变成就了《呐喊》经典的魅力。
面对《呐喊》,我们不知道呐喊的主体到底是谁,甚至是男是女,是人是鬼……从某种意义来说,从《绝望》到《呐喊》画面主体形象设置的改变及其带来的作品审美内涵与外延的差异,可以说正是一种艺术创作中的“陌生化”效果。改变后的审美对象熟悉而陌生,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了观赏者的审美体验过程。相比于较为具象的戴礼帽男子,扭曲的骷髅头如一个幽灵,也如一个鬼魂,这种陌生性恰恰可以帮助欣赏者从具体的画面主体中脱离出来,从创作者个人的精神世界中脱离出来,进而成为大众审视自身心灵的载体: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往何方?……正如什刻洛夫斯基在表述“陌生化”艺术效果的目的时所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呐喊》也不仅仅是要让我们看到呐喊的样子,更是要我们感觉到其直逼人心的精神内核,进而感觉到我们自己所不能看见的灵魂。只有这样,它的恐惧与绝望才可能与我们切身的恐惧与绝望相交融。恐惧是人类固有的不良情绪,“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似乎更倾向于相信坏的结果。我们始终心怀恐惧,从害怕一个事物转到害怕另一个事物,永远处于紧张忧虑的状态。”当代挪威学者史文德森如是说。确实,每一个人,一生当中,在某个特定的情境,我们都会遭遇蒙克的“呐喊”,遭遇那个站在悬浮的桥上尖叫的自我。可以说,之于人类,呐喊之声,从来都没有消失过。难怪人们会将爱德华·蒙克称为“深陷孤独的人类痛苦呐喊的画家”。
或许,正如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所承认的,经典永远意味着经典传统。《呐喊》是原创的,也是传统的。它蕴含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问题,跨越时空,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使得上至社会精英,下至平民百姓面对作品都能感同身受。借用爱德华·蒙克自己的话:“在我腐化的肉体之上必将开出鲜花,我就在那朵花之中。”《呐喊》正是艺术家“腐化的肉体之上”开出的“鲜花”,艺术家的灵魂潜藏于“鲜花”之中,而艺术家的伟大在于赋予自身的灵魂以全人类精神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1]杨晓斌,唐剑.蒙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德]玛克斯·德索著.兰金仁译.美学与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日]土方定一.爱德华·蒙克: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J].世界美术,1981,(2):13-18.
[5][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中国药事》(月刊)1987年创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品生...
期刊简介: 《营养学报》(双月刊)是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营养专业学术性期刊,1956年3...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
期刊简介: 《经济论坛》杂志创刊于1987年10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
期刊简介: 《当代医学》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国家...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金融》杂志社 出版地:云南...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