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论金圣叹小说评点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3)

时间:2014-08-26 10:32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张珊 点击:

 

  五、对其他绘画理论的创造性借鉴

  除了上文提到的较为遵循原意的借鉴之外,金圣叹小说评点中对绘画理论的借鉴,也有不少歪曲原意的地方。毕竟,借鉴本身便是比喻义层面上的,为了更好地评点文本,可能便会有创造性发挥的地方。这种情况下,虽然歪曲了绘画理论术语原本的意思,但如果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评点的内容,进而更好地发现文本的优点,也是值得肯定的。

  最明显的歪曲,便是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到的“背面铺粉法”。他并没有给出直接的解释,只是列举相关文段说明:“如要衬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直率;要衬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①参考已有的研究,对“背面铺粉法”的讨论大约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以胡适为代表,认为此法属于八股文法的一种;④其二,以王靖宇为代表,认为“背面铺粉法”与“形击”、“激射”意义相近,都是反衬法的形象表达;⑤其三,以白岚玲为代表,深入梳理“背面铺粉法”在绘画理论领域的专有内涵后,仍然认同其具有反衬之意,但认为这是其对画论术语的创造性借鉴。⑥经调查发现,第一种看法尚未有明确的八股文法材料予以支持,但金圣叹所生活的晚明,对八股文法重视的背景却不容忽视。何况《读第五才子书法》一文中,确实有诸多对八股文法的借鉴之处,可见即使“背面铺粉法”是金圣叹对绘画技法的创造性借鉴,也必然有八股文法的影响存在。至于第三种看法中,给出的较为专业的绘画技法解释,并未言明出处,古人画论著作中对此法也极少提及,论述较为孱弱。因此,本文认为第二种看法比较符合金圣叹的原意。由于金圣叹的借鉴似乎与画论术语的本意背道而驰,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测:他或许是由“背面”联想到“反面”再联想到“反面衬托”的。即使这个推测不能成立,金圣叹对其内涵的歪曲也是不争的事实。

  较轻微的歪曲,如第六十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沙渡》,为了衬托卢俊义的英勇,作者几次描写其他人的相反反应——“车夫众人都躲在车子底下叫苦”。①金圣叹评点道:“勤勤描写众人,皆染叶衬花之法”。“染叶衬花”作为绘画手法的一种,因其内容过于具体,很少被单独提及,但是放在小说评点却可以使文本表达更加形象生动。这里与其说是评点对画论术语的借用,不如说是评点本身创造性的形象表达,对画论术语强调得并不多。类似的,如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了突出柴进对林冲的厚待,先写庄客拿出普通的礼物来招待,然后写柴进急骂庄客没有眼色,“快将进去,先把果盒酒来,随即杀羊相待,快去整治”,①金圣叹评点道:“写柴进待林冲,无可着笔,故又特地布此一景,极力摇曳出来。”这里“布景”也是对铺垫法的形象表达,并没有太多绘画技法上的借鉴。

  由此可见,金圣叹对绘画技法的借鉴是十分灵活,具有创造性的。如果过分拘泥于画论术语的专业内涵,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对评点理解的偏差。如杨志平在《中国古代小说技法研究》中对“大落墨法”的解析。他找出元人夏文彦《图绘宝鉴》中的论述,说明“大落墨法”是南宋画家胡彦龙独有的一种画法,并牵扯出绘画理论著作中许多关于用墨方法的讨论,与小说评点的运用类比,⑦却最终没有说清楚相关借鉴的优势所在。事实上,如果暂时忽略绘画技法的相应内涵,从小说文本进行推测,大落墨法的意思十分明显,便是被王靖宇概括的“似是指一种直接、有力、甚至宏大雄伟的文体”。⑤尽管这一表达比较粗糙,没有点出评点词特有的形象感,但至少对评点词的理解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金圣叹对“大落墨法”的运用,便可以看出:“大落墨法”与其说是某种特殊的画法,不如说是金圣叹对“落墨”一词的改造,故意在“落墨”⑧一词前加一个“大”字,指称小说中详细重点描写的段落,也使得评点本身更加形象,表意更加明确。结合他的具体阐释,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如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到:“有大落墨法,如吴用说三阮,杨志北京斗武,王婆说风情,武松打虎,还道村捉宋江,二打祝家庄等是也。”①这里罗列的六个情节段落,都是小说中详细描写的内容。除此之外,在第二十六回《母药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的具体行文中,金圣叹也提到了大落墨法。文中写到张青向武松解释自己开店的规矩,三等人不可伤害:云游僧道、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和各处犯罪流配的人。接下来具体叙述的只是第一类——云游僧道,其余两类只是轻轻带过,且由此处引出鲁智深,交代鲁智深之前的经历和之后的去向,同时为后文武松投靠二龙山作了铺垫。此处,金圣叹点评道:“张青为头是最惜和尚,便前牵鲁达,后挽武松矣。布格展笔,如画家所称大落墨也。”同样是指作者详细描写的内容,这里并不需要延伸到南宋某位画家的具体画法,便可以轻易解释出评点词的意思。过于执著于画论术语的专业内涵,反而容易造成读者对评点理解的困惑。

  类似的还有张世君对“过枝接叶法”的解释,认为它是画树法中先画树枝再画树叶的方法。以此类比情节的过渡,认为它是“脱卸”的又一表述。⑨这种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未揭示出金圣叹评点想要强调的全部内容。事实上,金圣叹在评点中,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在第三十二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回评中,金圣叹指出:此回属于过渡章节,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内容比较简单,但行文仍然很出色。他比喻道,就像“文章家有过枝接叶处,每每不得与前后大篇一样出色。然其叙事洁净,用笔明雅,亦殊未可忽也”。可见,如果仅仅从绘画技法的角度,只强调“过枝接叶”一词包含的过渡含义,则是不全面的。除了借鉴过渡的意思,金圣叹还创造性地指出,绘画作品中,枝干的笔触要比叶子简单,以此来类比此回情节设计的简单。这不仅是对绘画技法的借用,更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如果光从画论的角度去解析,就会失去评点中丰富的内涵。由此可见,金圣叹对绘画理论的借鉴,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学作品的妙处。因此,研究者在讨论金圣叹的评点时,也不可过分拘泥于绘画理论。

  总的看来,金圣叹小说评点对绘画技法的借鉴,不仅使自身表达更加明晰、生动、形象,还使人们对画论术语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两者相得益彰。有时,尽管金圣叹的借鉴对画论术语的原意有所歪曲,但如果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评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在具体分析金圣叹对绘画理论借鉴的问题时,思维不可过于拘泥,应结合具体文段灵活把握。

  注释

  ①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M].金圣叹,评点.文子生,校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16,188,999,272,218,1033,328,1084,728,831,815,965,646,653,1113,919,24,23,984,168,22.

  ② 刘义庆.世说新语校笺[M].刘孝,标注.杨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644.

  ③ 杨志平.释横云断山与山断云连——以古代小说评点为中心[J].学术论坛,2007(8).

  ④ 胡适.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1979:8.

  ⑤ (美)王靖宇.金圣叹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M].谈蓓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7,66.

  ⑥ 白岚玲.才子文心——金圣叹小说理论探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63.

  ⑦ 杨志平.中国古代小说技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196-203.

  ⑧ 《中国古代画论辞典》中,对“落墨”一词源流的梳理,认为其始于南唐徐熙,“落墨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工”,当时的徐铉亦云:“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映隐.”北宋沈括解说:“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沈括的解析点出其中关键即“以墨笔为之”,无论用点勾皴擦那种画法进行操作,都是重点描画的内容.

  ⑨ 张世君.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1.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