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探析(2)
曾经的老师们不仅对实习生在教学中使用物化技术的方式有着示范作用,而且会对使用教学系统设计等智慧技术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E1校地理专业的一位男同学谈到,“我喜欢××老师,他教我们软件时,先给我们讲解、示范,再让我们运用。所以我觉得教课时,理论与实际需要结合”。B1校中文专业的一位男同学也提到,“现代汉语的一位老教授,她不会过多地依赖PPT,她的PPT就是把课本打在白板上面。但是她讲解的过程非常有趣,会适当地穿插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我觉得我以后的课堂就是不要死板,我要让气氛活跃,让学生一节课下来有收获”。
在网络信息时代,这种教师榜样会从源自真实校园延伸到源自互联网世界,B1校物理专业的一名实习生提到,“我记得我在网上看过视频公开课‘公平与正义’,那位教授能够让学生参与讨论的教学方式让我很欣赏。所以,我觉得中学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先预习和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再讲解学生不懂的地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我感觉这种方式比较好”。
(二)学科文化的制约
师范生如何认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的应用等,与师范生所持有的学科文化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科文化是学科领域内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一种知识传统和行为准则[5]。师范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受到这种“知识传统和行为准则”的制约与影响。文科专业师范生通常会认为文科学习需要想象力,PPT会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因而不会轻易使用。如B1校一名中文专业的实习生提到,“语文是教给学生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如果我们过多地采用多媒体,把画面呈现给他们,这样对他们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导向,不容易让每个人生成自己内心的图画”。绝大多数的理科专业的师范生认为理科学习需要逻辑思维过程,PPT不能传达理科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计算过程,难以提升学生的理科学习思维,因而他们宁愿选择板书。如E1校一名化学专业的实习生谈到,“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在具体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和化合价变化时就得用板书。学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他脑子想到的会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过程很重要,用PPT学生思维跟不上”。在某些师范生看来,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与其认识的学科本质有着天然的隔阂与冲突。
但是,也有个别的理科专业师范生认为,理科中有些内容的教学是非技术环境下难以实现的。B1校物理专业的一名师范生认为,“我觉得多媒体对于现在新课改以后的物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可能不会有直观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用到图表来进行计算,用数据分析器表征数据之间的关系”。这种不同于绝大多数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观念同样与她所认识的学科文化相关联。B1校物理专业的这位师范生所在的实习学校中,每一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表达物理关系、过程已经变得常态化,也已形成了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文化。这名师范生在实习学校体验了信息技术对反映物理学科本质的正面作用,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和方式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的适应
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积极建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适应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实习生在实习学校的学习即表现出强烈的“文化适应性”特征。如果实习学校的文化是应试文化,那么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到的诸多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将被消融。以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为例,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师范生在这种应试文化氛围下,只能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将“看教材、做题”逐渐演变成常态。而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以及媒体技术的选择和应用等则被忽略掉了。与此不同的是,如果实习学校的文化指向是面向新课改的,学校在常规教学中自然凸显新课程理念,则会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能力(包括在教学中应用技术的信念、对新型学习方式的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如B1校物理专业的一名实习生提到,“附中把物理新课标理念都已经渗透到课程当中了……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实习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这些对我都有很大触动,如何上这样的课我还在体会”。E1校历史专业的一名实习生也谈到,“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学生上课都是以小组的方式,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备课时不同于传统的备课,我们更注重的是引导学生,上这样的课很有意思”。
(四)教学实践的参与
教师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这种参与进而转变为一个拥有丰富的教学知识的人”[7]。教师的学习可以发生在很多不同的实践情境中。首先,教师实践于其中的课堂就是教师学习的重要场所[8]。教育实习期间的课堂实践成为师范生教学系统设计与实施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几乎所有的实习生都认为,对他们的学科教学能力,尤其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最有帮助的实践环节是教育实习。B1学校化学专业的一名实习生说,“我觉得备课能力相对提高了。……我会想到这个地方怎么过渡,那个地方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问题。……我觉得思路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就是按照内容一步一步地讲,但现在会更加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施方面,师范生还增长了舒尔曼所说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和情境知识[9],个别同学的教育智慧开始萌芽。W1校中文专业的实习生提到,“慢慢地我学会怎样在课堂中跟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也会有一些备课时没备到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上突然就用上了,跟学生沟通也相对默契些”。
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实践活动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各种教学技能比赛已经成为促进个别师范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师范生会带着学习需求进行自主学习,有意识地补充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知识;在比赛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
(五)课程学习的迁移
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个别的师范生肯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对自身理念建构与意识提升的潜在影响。B1校化学专业的一名实习生表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上,学到最多的是一种理念”;B1校中文专业的实习生认为,“具体的学科手段好像不是这门课的重点。……对于走上讲台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但是潜意识会让我注意到在哪个地方应该用什么手段和技术”。个别实习生还强调了课程中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如E1校地理专业的一名实习生认为,“计算机课涉及的是PPT基本操作,教育技术课更多的是结合学科特性来讲怎么在教学中用。总体感觉有必要开这门课程,希望课时可以增加”。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太多印象。很多人甚至无法回忆出当时学习的情景。
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相比,学科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在师范生群体中反映较好。一部分在大学期间选修过这类课程的师范生感到,学科软件使用的学习对自身的教学带来了益处。如B1校那位喜欢在物理教学中使用技术的师范生提到,“大三开始我们学院开设了一门‘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中的应用’,老师专门教我们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图形,还有一些会动的。所以在用的时候自然会想得到。这些物理当中的软件,比如传感器、数据分析器,我觉得非常有用,上课时应用这些软件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但是,学科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如果仅仅涉及学科专用软件的操作,而不触及如何将学科专用软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那么也不会对师范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如E1校数学专业的一名师范生提到,“几何画板和Matlab,主要涉及的就是技术问题,讲软件的使用,几乎没有结合数学的教学来讲它的应用。……真正到课堂上,还是不太会用”。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