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作的视角不同
油画属于西方画(西洋画)种,讲究光影效果,也就是说要去分明暗面,要分析光线是从那边照过来的,然后投影在哪里,暗面在哪里,且视角不可转移,只能是你看到的眼前的局部景物。
17世纪法国绘画的三大代表之一的洛兰,他的艺术创作,直接影响意大利,同时又代表了法国绘画的最高成就。洛兰则以描绘海景和港口风光见长,他的画犹如洋溢着古典的静谧气氛的乐曲。洛兰的画常常描绘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物,静寂而幽深;同时,他非常追求光线在风景画中的作用,利用光的变化,使画面充满生机。例如他创作的《示巴女王上船》就充分地表现了上述特征,整个画面宁静、稳重,充满古典的诗意。
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树间道路》被称为荷兰风景画的代表作,它所表现的虽然是一条普通的乡间小道,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明快晴朗。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而中国画却不必在乎或考虑光影的效果,采用散点透视,只要用各种皴法、笔墨、渲染把山水的结构表现出来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中国画山水不必考虑单一的视角场景,可以表现绵延几千里的景象。唐朝王维在《山水决》说:“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就是指的这个问题。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东京汴梁河两岸的繁荣场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又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北宋的大好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雄伟壮丽,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即通过不断移动的视角,所谓“步移景换”,获取画面所需的景象,展现风景之美、江山之胜。大到烟波浩淼的江湖、岗峦起伏的群山、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细到行路、赶脚、游玩的人物活动、酒店上的文字招牌、摊贩上的丰富多样的货品等,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这在油画里边是做不到的。
四、表现空间和层次的方法不同
古典派注重写实,画面呈褐色调,细腻,采用古典技法,一层一层慢慢罩上去。印象派注重色彩对比,画面鲜艳,通过色彩冷暖对比,让画面更鲜艳、更明亮。毫无疑问,谈到油画风景就不得不提到印象派风景,印象派源于1874年莫奈创作的《印象·日出》。当时,莫奈、西斯莱和雷诺阿借用了一间摄影工作室作为展厅,展示他们自己的作品,遭到学院派的讥讽,被评论家们戏称为“印象派”。正是由于印象派对于艺术传统和固有程式的挑战,才使艺术呈现丰富多元的特征。印象派强调画家个人对于所描绘对象的独特的感觉和印象,并将最新的光学知识应用到绘画当中,特别关注“光”与“色”,并认识到物体的色彩依赖于光线的反射,因而色彩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研究在不同的外光作用下,对象瞬间变化的表现手法,比如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他创作了20多幅不同色调的作品,壮观的建筑本身让位于强烈的光线,令人惊叹。印象派创作了大量在自然光源下的景物,打破了以往历史题材和宗教题材几乎垄断画坛的局面,给油画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油画又显露出了蓬勃的生机。印象派在艺术上的大胆革新,对当今的油画风景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画风景中的明暗就是在阳光照射下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主要强调空间和体积,明暗对比强可以产生空间感。主要的景物可处理得实一些、浓一些,远处的景物则可以虚一些、淡一些。一浓一淡、一实一虚的表现手法,不仅使画面富有变化,而且较好地处理了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王维开水墨山水一脉,他在《山水决》中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这是一种单纯地以墨色作画的技法。所谓“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湿、浓、淡、焦”的多层次的变化象征性地表现所画对象。禅宗提出“实相无相”,显然,水墨画比之青绿山水画,更符合文人对于禅义的理解,也更适合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心理追求。王维首创“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
论文范文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生动的效果。王维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明确提出“文人画”,这种画风在宋之后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诗书画印结合就成为他们共同采取的艺术形式,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元四家中的倪云林曾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强调笔墨趣味与意境成为画坛的主导,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