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评议》对《史记》谋篇义例之揭示(2)
2.反正相形
即正对、反对,或正衬、反衬。李景星的评议比较全面,既有人物之间的“反正相生”,也有事件之间的“反正相对”。具体分析如下:“《季布传》后附季心、丁公,亦以反正相生,映带成趣。”(《季布栾布列传》)
此外,反正相形也可以表现为二者之间的同异,如:“至其首尾,又与《彭越传》作反正映。彭越渔大泽,黥布输丽山,其出身同;彭越未免乞怜,黥布到底强劲,其结局异。”(《黥布列传》)
写其出身同,是正对;写其结局异,则是反对。
3.奇正相生
文章之妙,不外奇正。奇正者,本兵家之说,如《田单列传》赞语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正是规矩方圆,欲部伍分明;奇是不为法度所缚,不以常律,不由轨道,纯乎神明之运。表现在文章中,正一般指直接的表现,奇则突出从他事转入,不以常规,出人意料。具体评议如:“《荆世家》叙刘贾之功,凡分五层,俱用重笔。《燕世家》叙刘泽之王,全在‘田生说张卿’一段,虽亦分五层,而笔笔轻活,与前半叙次有奇正相生之妙。”(《荆燕世家》)
有些时候,一篇中会出现多种表达效果,经过分析,使读之者望之了然,印象深刻,如:“叙管仲则曰:‘富拟于公室’;叙晏子则曰:‘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乃反正相形法。叙管仲于任政相齐后,连写数行;叙晏子于既相齐后,只用数语,乃详略互见法。《管仲传》内附传鲍叔,《晏子传》内附传越石父,乃奇正相生法。”(《管晏列传》)
三、《史记》之脉络统一
结构体现了文章这个有机体外部形态之完整,而脉络则是其内在本质统一性的表现。何谓脉络?脉络,本指人身的经络,引申为事理或文章的线索条理。体现在文章中,指一篇之中,其前后中间互相呼应,互相联合处,即文之脉络。脉络统一,文章才能神气畅通,往来无滞,正如《文心雕龙·神思》所谓:“贯一为拯乱之药。”【6】
脉络,又称“筋脉”,“须知‘脉’之一字,按之始见,不按之无见也。大家唯太史公文,筋脉最灵动,亦最绵远。”【7】正因为“脉”要按之始见,因此前人就总结了许多的方法和概念,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提到的关于脉络统一的相关概念主要有:伏应、照应、侧笔、线索等。
1.照应
照应,同照映。《文心雕龙·章句》篇曰:“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8】此即首尾照应之说也。《史记评议》中相关的评议有:“起首曰‘能得人’,结尾曰‘能得士’,首尾照应,尤一篇扼要处。”(《田儋列传》)
这是最简单照应方法,即前后内容首尾照应。还有以官职作前后照应,如对《樗里子甘茂列传》一篇的分析和评议;以人物作前后照应,如《卫康叔世家》一篇后面多次提到康叔和前面照应。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照应,是开头、中间和结尾俱应,称之为“常山之蛇”。这本来是一种兵法,来源于《孙子兵法·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9】宋代陈善在他的《扪虱新话》中将其比之为文章之法,认为文章“婉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10】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多用此法评议《史记》相关文章,如:“尤妙者,中间连引伯阳甫等言,曰‘周将亡矣’,曰‘周亡矣’,曰‘祸成矣’,以叹息为叫应,使通篇骨节皆灵。正如常山,率然击中间则首尾俱应。”(《周本纪》)
2.相应
相应,和照应意思相近,只是突出后面内容对前面的附应,如:“末后又云:‘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与篇首数‘纣’字遥遥相应,章法绝佳。”(《宋微子世家》)
3.伏根
这正与“相应”对照,是为了突出前面内容对后面的提动作用。如:“开首提出‘好刑名之学’,已暗为下文诸‘法’字伏根。”(《商君列传》)
一般情况下,有伏根就应当有照应,这样才显得文章章法的严密。如:“乐毅出处本末,尽在《报燕惠王》一书。故太史公之传乐毅,即以此书为主。前半叙事,步步为此书伏根;后半叙事,处处与此书照映;赞语引蒯通、主父偃事,又遥遥为此书证明。”(《乐毅列传》)
4.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在叙事性作品情节发展中的脉络,线索即等同于脉络,它将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串联起来。线索的分类很多,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地点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等等。李景星在《史记评议》的分析中,善于以人物为线索。如:“《张丞相列传》又是一格,传以‘御史大夫’、‘丞相’为线索”。“(《魏其武安侯列传》)以宾客为线索”等等。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李景星还提到另外一些脉络统一的方法,如评《陈丞相世家》的一意贯串:“《陈丞相世家》‘谋’字最重,中间借魏无知口中说出‘奇谋之士’四字,是一篇点睛处。前后若‘用其奇策,卒灭楚’;‘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层层点逗,不一而足。篇末又借陈平口中结出‘阴谋’二字,而于赞语又总收之曰:‘非智谋孰能当此者乎?’一意贯串,绝妙章法。”(《陈丞相世家》)
评《伯夷列传》的人物脱卸相引:“篇中脉络分明,节节可寻。前路从舜、禹引出许由、随光,借许由、随光陪出太伯、伯夷,然后单落到伯夷。纡徐委蛇,闪侧脱卸,中间有许多曲折层次。”(《伯夷列传》)
注释:
【1】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55.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43.
【3】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8-389.
【4】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8-389.
【5】[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82.
【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95.
【7】[清]林纾.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80-81.
【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70-571.
【9】骈宇骞、王建宇、牟虹、郝小刚译注.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83.
【10】转引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编纂的《说郛》[M]第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