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鲁迅小说中的吴方言成分(2)

时间:2014-11-07 13:38 来源:发表吧 作者:林碧芸 点击:

  吴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伊”本不区分男女,鲁迅试图将它从方言中吸纳进共同语里,分担“他”指代女性的功能,从而完善书面语代词系统。虽然“伊”最终没有通行,但是这种尝试无疑是有价值的。

  (二)虚词

  1.介词“在”

  (15)送在嫦娥的眼前。(《奔月》)

  北方话中,介词“在”一般不能跟在“送”之后,而这里的“在”是由吴方言中的“勒海”对译而来的。“勒海”同时包含了“到”的意思,吴方言中习惯说将某物“送/端/拿勒海”某人面前,相当于“送到/端到/拿到”。

  2.助词“了”、“着”的混用

  鲁迅小说中有助词“了”与“着”混用的地方,如:

  (16)我正合了眼坐着。(《孔乙己》)

  (17)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一件小事》)

  与北方话不同,吴方言并不用时态助词“了”、“着”对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统一使用助词“仔”。如《海上花列传》第十一回:“马车浪催仔几埭哉(马车上催了好几次了)”,这里的“仔”相当于“了”。《九尾龟》第一百二十八回:“耐好几日勿来哉啘,勒浪屋里向陪仔姨太太(你好几天没来了啊,在家里陪着姨太太)”,这里的“仔”相当于“着”。吴语区的人往往无法正确区分“了”、“着”的使用范围,因而鲁迅在写作时偶尔会在应使用“着”的地方用“了”。

  (三)方言俗语

  吴越地区有不少自古流传的谚语俗语,它们大都形式简洁而内蕴丰富,闪现百姓的幽默与智慧,鲁迅将它们巧妙地融到了写作中。

  (18)况且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倒不必担心的。(《阿Q正传》)

  《越谚·语言·格致之谚》有“鹞鹰弗抓窠下食”的说法,鲁迅将之改写为“老鹰不吃窝下食”,意为干坏事的人为了避免被熟人认出,不会在本乡作案,语义相当于北方话中的“兔子不吃窝边草”。

  (19)伙计本来是势利鬼,眼睛生在额角上的,早就撅着狗嘴的了。(《肥皂》)

  吴方言用“眼睛生在额角上”讽刺高傲妄为的人,在这里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伙计吊高眼睛、给人白眼的神态。

  二

  鲁迅写作始终坚持博采口语,但是博采口语并不意味着滥用方言。他对运用方言进行创作的态度始终是极为审慎的。

  (一)注意方言使用场合

  我们能够发现,鲁迅的日记与书信里也有大量吴方言词汇,如“头里忒萝卜(没头没脑)”、“黄胖舂年糕(吃力不讨好)”、“倭支葛搭(杂乱无头绪)”、“阴阳搭戤(不阴不阳)”,等等。这些词都较为生僻,很难从字面理解其意。日记是给自己看的,书信则是给懂江浙话的亲友看的,因此鲁迅会相对自由地运用方言口语。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中,鲁迅使用的大多是浅显易懂的方言,不会给非吴语区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对于少量较生僻的方言词语,他都做了注解,如在《故乡》中就对“狗气杀”作了详细的解释。

  (二)精挑慎选方言词汇

  吴方言中有许多近义词,其语义差别需要仔细品味才能辨别。鲁迅在使用它们时,会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妥帖的词语。

  (20)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祝福》)

  绍兴话里,“回头人”、“二婚头”、“泡过茶叶”等词语都可用来指称改嫁的寡妇,且都带有贬义。与后两个称呼相比,“回头人”所带的蔑视色彩稍轻。这里写祥林嫂被逼再嫁时激烈反抗的场景,说话人语气中略带一些对祥林嫂的佩服,用“回头人”的确最合适。

  (三)弃用方言用法,向共同语迈进。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鲁迅一直努力修正作品语言,用已得到普遍使用的词汇、语法形式替换自己习惯使用的方言用法,努力向共同语迈进。

  1.直接修改

  (21)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阿Q正传》)

  据川岛回忆,此处鲁迅最初想用“攎”字。《越谚·音义·单字双义》:“不视而轻手抚摸曰攎。暗索约摸。”鲁迅认为“攎”字实在好,但终究太过生僻,因此在定稿时改为“摩”。

  (22)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祝福》)

  (23)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并且制定了五条件。(《阿Q正传》)(22)中的“过活”原为“作人家”,(23)中的“做抵押”原为“做了抵”,修改后语义并没有发生改变,形式上却更规范。

  2.逐步改换

  鲁迅选用吴方言代词“伊”指代女性第三人称,为完善现代汉语书面语代词体系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同一时期,刘半农提出以“她”字代指女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鲁迅先生也欣然接受了这种提法,在1924年后创作的小说中一律使用“她”字。

  鲁迅小说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表

  在北方话中,“寻”常作为词素出现在并列式合成词中,如“寻觅”、“寻求”、“寻找”等,而在吴方言中,“寻”作为词语独立使用的情况比较多,如“寻开心(开玩笑)”、“寻相骂(找人吵架)”、“寻新妇(找儿媳妇)”等。“寻”在北方话里的对应词语是“找”,鲁迅在早期作品中用“寻”,自《弟兄》(1925年11月)之后改用“找”。

  鲁迅小说中“寻”、“找”使用频率表

  此外,江浙人常说的“晓得”仅出现在《狂人日记》(1918)、《孔乙己》(1919)、《药》(1919)中,鲁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的作品中全部改用“知道”。

  鲁迅小说中“晓得”、“知道”使用频率表

  丰富的吴方言成分融汇于鲁迅小说的字里行间,使作品语言呈现出一种生动而蕴藉的美感,凸显了吴越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它们也借由鲁迅作品的传播被非吴语区的人们熟知,丰富了全民族的语言。鲁迅曾指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启蒙时候用方言,但一面又要渐渐的加入普通的语法和词汇去”(《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在创作实践中,他正做到了这一点,在积极而慎重地吸纳吴方言的基础上,逐步向大众语迈进。毋庸置疑,鲁迅为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做出了颇具价值的探索,值得后人敬仰。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石汝杰.吴语区作家的普通话和方言.修辞文汇[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吴子慧.吴越文化视野中的吴方言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