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魔笛》中夜后咏叹调的分析
摘 要:舒曼说莫扎特即音乐。在他短短的35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不朽的经典作品。他的创作几乎包含了音乐的所有领域。歌剧是他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而《魔笛》则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部歌剧。
关键词:莫扎特;《魔笛》;夜后;风格特征
一、永远的莫扎特
沃尔岗夫·阿玛德乌斯·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从“音乐神童”时期开始,莫扎特就开始了他的演奏和创作。童年的莫扎特天资聪颖,有着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这个时期的创作,已经涉及了弥撒、晚祷曲、赞美诗等宗教体裁;歌剧、声乐曲及即兴的演唱曲,还有18世纪流行的各种器乐体裁,嬉游曲、奏鸣曲、舞曲等。1772—1781年,是莫扎特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在萨尔斯堡作曲家进行着各种体裁的创作,主要有弥撒、多部歌剧(如《克里特王伊多梅纽》)、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奏鸣曲以及近20部交响曲,还有四重奏和其他各类重奏作品。1781—1791是莫扎特创作的顶峰时期,这个时期佳作不断,作曲家以惊人的创造力谱写出一部部的经典巨作。他最优秀的歌剧和交响曲陆续在这个时期完成,有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哈夫纳》到最后的三部交响曲,以及未完成的《安魂弥撒》。
二、心曲的流淌——莫扎特的歌剧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一生创作的20多部歌剧,涉及各种类型。有意大利正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狄托的仁慈》等4部,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等7部,德奥歌唱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后宫诱逃》、《魔笛》等4部,以及节日剧、音乐剧、幕间剧等形式。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由于作曲家赋予人物以深刻的思想高度,例如第三等级革命精神的费加罗和象征着叛逆精神的唐·璜,也不仅是因为这些作品蕴含的哲理意味,如《魔笛》,更因为这些作品通过形式美所体现的优雅完美的情趣使人得到愉悦和美的享受。纵观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历程,从借鉴前人的成就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不同时期的创作反映出来作曲家不同的心路历程和创作思想。
三、不朽的《魔笛》
(一)《魔笛》简介
《魔笛》创作于1791年,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这部以德奥歌唱剧形式为主干的歌剧,同时也综合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因素;虽然是神话的题材,但是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这部歌剧的多样化风格里,既有优美而深情的演唱,又始终贯穿着生动幽默的情趣和气氛。剧本取材于克·马·维兰德所编辑的文集《奇尼斯坦》中的童话故事《璐璐》,它以神话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作曲家心目所向往的美好世界。
(二)《魔笛》艺术特征
1、音乐主导一切
莫扎特非常重视“音乐”要素在歌剧诸要素中的主体地位,主张音乐的地位至高无上。莫扎特曾经就歌剧各元素之间相互关系做过这样的陈述:“我以为,在歌剧中,诗歌必须不折不扣地充当音乐顺从的女儿。”莫扎特对音乐本身主导地位的至高无上的追求是他一生创作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点在歌剧《魔笛》的创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莫扎特看来,戏剧存在的目的是给音乐以机会,在《魔笛》中,歌剧艺术的其他要素始终围绕着“音乐”这个主题来发生关系,无私地服务于“音乐”这个主导要素,音乐彻底吸收、完全重塑了戏剧,音乐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2、欧洲各种歌剧体裁的有机融合
《魔笛》不仅是一部神话歌剧,也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哲理性歌剧,同时《魔笛》还是一部典型的多元化的歌剧。它成功地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音乐语言极为丰富,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多种歌剧元素,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成功地融合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因素,既带有正歌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歌剧的灵活,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
(二)夜后的角色分析
1、夜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剧中,夜后作为萨拉斯特罗的妻子,由于政治立场的对立而与丈夫为敌;作为帕米娜的母亲,由于与丈夫的敌对关系,让女儿去杀害自己的亲身父亲;而面对王子塔米诺,她又表现出强烈思念女儿、爱护女儿的母性情怀。
2、夜后人性扭曲的精神状态
由于与丈夫有着不同政治立场,公然为敌,是为不忠;通过自己亲身女儿去加害亲夫、女儿的亲身父亲,让亲身女儿背负不孝的罪名,可谓极其自私和残忍。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