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很多地区的民俗中,盐不仅被视作普通的食品和商品,也被认为是圣洁的象征,具有驱邪、祛病、减灾的作用,但这些意义最初是模糊的。16世纪至17世纪,近代早期的西欧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通过宗教改革,分散的盐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宗教体系,在宗教语境下被规范起来,并集中体现在巫术文化中。该文试图梳理这一过程,并集中呈现西欧近代早期巫术中盐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盐;巫术;西欧;近代早期;宗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K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3)03-0029-10
引言
从远古时代开始,神秘的信仰、崇拜、仪式就时刻围绕在人类身边。那些如今看来秩序井然的自然现象,在人类先祖眼中却是神灵的显像。人类社会历经了原始的野蛮,又穿越过漫长的中世纪。16-17世纪,已到近代早期的西欧社会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来说,都可谓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同时,巫术案件盛极一时。
近代早期的西欧正处于从中世纪到启蒙时代的转型期,生活在科学与魔法尚未分清界限的时代里的民众,不会将巫术看成一种单纯的想象,而是视作生存的有效法则。辛苦耕种庄稼却收获甚微,尽心喂养的牲畜莫名死去,突发的病痛……“他对他遇到的灾害、受到的损失、经历的痛苦,不是看成敌人施行魔法,就看成精灵泄恨、生气或作祟。它们老是在他面前纠缠,使他困倦,它们不分日夜地搅扰他,使他愤怒,他真是说不出来地渴望摆脱它们,有时逼得他没有办法,忍无可忍,凶狠地转过脸来,反对他的迫害者,极力把它们这一整批都从他的土地上赶走”。就在当时民众赶走这些困扰他们的恶魔的各种仪式中,有一种特殊的物质频繁出现,盐。
无论中外,盐在历史中可谓地位特殊。它上可以通过税收等方式联系国家的经济命脉,下可以完全渗透进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还与工业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国内关于盐业史的研究,无论专著还是论文,大部分都集中于科技史与经济史两大领域,在文化史方面成果有限,空白不少。且研究论文绝大多数刊于《盐业史研究》,部分专论散见于其他学术刊物。尤其关于中国以外的世界盐业史研究比较滞后,对国外专论成果的引进极为有限,更缺乏系统性。这可能是由于盐业史相关资料分布零散、外国资料的获取难度大和该领域翻译人员的大量缺失等所致。以法国为例,让·克劳德·奥凯(J·C·HOCQUET)及其就任主席的“盐业史国际委员会”(CIHS)关于盐的研究成果颇丰。他自己的代表作,“可以举出《食盐与威尼斯的发迹》上、下卷,其下卷书名,又称《帆船和地中海贸易(1200-1650)》;《盐与王权——从中世纪到大革命时期的法国盐政》;《地球上的盐》等。他与别人合作的盐史论著,如《盐与资本主义》、《法制与贸易史中的盐》,以及包括《国外、商人与盐》、《13-18世纪欧洲盐税》、《阿尔斯和塞南斯王朝盐矿》诸专题在内的《国家科研中心圆桌会议论文集》等”。但这些论著在国内均无中译本,只有古钟在20世纪90年代对其有两篇简介固。
在很多地区的文化中,盐被认为是圣洁的象征,具有驱邪、祛病、减灾的作用。在朝鲜的阴历五月,少女们要用凤仙花加上盐和白矾,捣碎后将指甲染红,借此驱邪;泰国的产妇分娩三天之后,要请巫医为她祛火毒,其方法是巫医口念符咒,将白米和盐粒入口嚼碎,喷于产妇背部;在埃及,人们非常相信毒眼之说,即有些人的眼睛具有恶毒的特异功能,被这种眼看过的人或牲畜,要么重病、要么受伤、要么死去。解毒的方法是在头巾上缝个小袋,内装盐末,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牲畜的角上。婴儿出生后,产婆等人便把盐或盐与黑色谷粒的混合物撒在各间房屋,使孩子和母亲免遭毒眼之害。
这些地方习俗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可以推断,从人类知晓如何运用盐开始,盐就伴生着一些超出食品及商品的象征意义,尽管这些意义在早期很大程度上是模糊的。直到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通过宗教改革,盐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宗教体系,在宗教语境下被规范起来,并集中体现在巫术文化中。本文试图梳理这一过程,并集中呈现西欧近代早期巫术中盐的象征意义。
一、世俗的盐
(一)饮食习惯中的盐
盐渗透进社会生活,最初是作为重要且必需的食品。人类最早食用盐的时间已不可考,但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与牲畜就有舔食岩盐的习惯。可以确定的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其生活就与盐息息相关。对盐的需求不断推动着盐业技术的发展。在上古时代,除直接食用外,人类发现盐还可用于保存食物。最初该技术被大量运用于肉类食品制作。到近代早期,盐腌蔬菜逐渐流行。
早在西罗马帝国时期,盐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因素,此时人们对盐保存食物的作用也有明确认识。“在罗马,除了直接食用外,盐也被用来保存肉类以及作为腌鱼(salsamenta)和诸如garum,liquamen,allec和muria等鱼酱的原料。”“盐是罗马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拉丁文sal同时是薪水(salary)及士兵(soldier)的字根,两者均是以盐作为支付。Mark Kurlansky指出制盐场是罗马帝国主要的建筑物之一,目前已有超过六十个以上的制盐场被辨认出来……盐以及像腌肉及鱼等盐制品变成罗马帝国内最重要的商品。”
到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可供农民食用的肉明显增多,但腌肉仍扮演着主要角色。“约在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以后,农民的餐桌上可以见到新鲜的肉类,但通常仍是盐腌的鱼、咸肉,新鲜或盐腌的猪肉,少量的牛、羊肉。”到十八世纪,使用食盐腌制技术的已经不限于肉类,而开始应用于蔬菜等更广泛的食物种类。布罗代尔就指出,“盐还有许多人们一下子想不起来的用途:例如腌制普罗旺斯的鲻鱼子,还有十八世纪流行的家庭腌菜技术:芦笋、鲜豌豆、蘑菇、伞菌、羊肚菌、朝鲜蓟心……”
勒鲁瓦·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ire)通过研究18世纪一位名叫雷蒂夫·德·布雷顿(R eetildelaBretonne)的作品《我父亲的一生》(La vie Mon Pere),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展现了18世纪勃艮第(Bourgogne)乡村的状况。该书描述了作者的父亲埃德蒙·雷蒂夫一家在萨西村的生活。拉杜里称,虽然埃德蒙“和村中普遍存在的贫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他尽管富有,却仍然是个真正的农民,而不是个双手细软并拄着文明棍在自己的地产上走来走去的地主”。在谈到埃德蒙家的饮食情况时,拉杜里提到:
“清晨五点钟是早饭时间,一家之主同他的儿子和帮工们在动身去耕地之前,坐在‘一锅烧好了的里面有咸肉、白菜和豌豆的汤面前,接着再吃一片咸肉和一盘白菜加豌豆’(正如尼古拉所描写的,咸肉,或火腿,还有白菜,也是乡村牧师通常消费的食物,每天只用一口锅和一个盘子,并让邻舍的妇女来洗涮。这确实是一种节俭的伙食)。耕地的人们拂晓时吃的这一餐,只要是在斋戒日,或在没有成肉的时候,还可能会有‘用洋葱和黄油做的汤,接着吃煎蛋卷,煮老的鸡蛋,或者一盘蔬菜,或者一块相当婷的白干酪’。”
虽然埃德蒙家在萨西村相对富有,但食用咸肉并不是区分贫富阶级的标准,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小农户和富裕农民的饮食中都有咸猪肉或火腿,他们的饮食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地位的差别则表现在面包的颜色上:地位低下的人吃黑面包,而在埃德蒙家里,全家人,包括仆人,都吃白面包。”
更直观的量化证据来自于尼古拉在《农夫的妻子》中描写的其父对布雷顿全家人每年肉类消费的估计。“他的父亲估计,住在布雷顿的全家人每年的肉类消费是4头猪,每头猪提供120磅(60公斤)肉(骨头不计算在内);加上葡萄收获季节时吃的10只成羊,每只羊产肉20-25公斤;每周还有5磅牛肉。全加在一起,每年的肉类消费最多为600公斤……全家的常住成员(家人和仆人)每年的人均份额大约为27公斤,这只有1789年巴黎的相应数字的一半。”拉杜里在这里特别强调,“人们还应当记住,肉类的份额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咸肉”。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