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鉴特性及指标探讨(2)

时间:2015-12-31 10:11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黄慕萱 点击:

  三、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鉴指标

  虽然文献显示多数之学术评鉴是以学科、系所或大学等单位为目标,但就学术表现或结果的基础来看,其最小之累积单位均是研究者个人之学术成果,因此无论是系所、大学、学科或国家等评鉴层次,都是建立在个人之研究成果评估之上,以显现出该团体之学术水平。虽然团体之学术水平反映的是团体之整体印象,然大部分出版品可能只是团体中少数人之成果,因此当团体中有学术表现凸出之研究者,其他表现较不出色之研究者也可能会因杰出人员之表现,不致影响团体之整体学术表现。因此个人层次之学术评鉴才是最能确实显现学术表现之差异,并作为各层次团体之学术表现的参考信息。

  以学科领域来看,学术评鉴在自然科学领域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盛行之原因,除现代化国家以科技作为国家竞争之基础,导致特别重视科学活动输入与产出之间之效益外,主要也是由于人文社会科学之性质,无法直接套用自然科学之学术评鉴指标来评估研究成果。不过,就整个高等教育而言,其所关心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领域之研究发展,因此在学术评鉴愈来愈受到重视之发展趋势下,有关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之学术评鉴指标探讨也日渐受到关注。如1999年,荷兰莱登大学的CWTS接受比利时Flemish地区高等教育当局委托,希望能解决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缺乏学术评鉴之书目评鉴指标问题,以提升大学之研究质量。此研究认为书目计量法虽是一种较具一致性及减少主观因素影响之评鉴方式,但由于其无法考虑到所有被评估对象之特殊性质,必须再加强质的分析,故提出需要发展出一个学术评鉴方法及针对研究产出进行分类的看法(Luweletal.,1999)。然因调查资料搜集不完备及评鉴之复杂性,此研究最后并未提出一套学术评鉴指标,不过,该研究提出对学者出版品质量之讨论,认为出版品性质必须依重要性区分,并提出期刊排序之概念,换言之,此研究已提出出版品权重和期刊之排序方法。2004年,加拿大社会科学暨人文科学研究协会(SocialSciencesandHumanitiesResearchCouncilofCanada)亦提出一份有关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书目计量指标使用之研究报告,目的在确认人文社会科学特性对书目计量指标在其评鉴结果之影响,并强调应用书目计量指标于人文社会科学之研究评鉴时,必须考虑学科特性之差异而小心使用(Archambault&Gagne,2004)。可见因学科特性之差异,人文社会学科评鉴并无法与自然学科评鉴采用相同一套评鉴指标,加上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评鉴准则很难制定,使得人文社会学科的评鉴一直存有很大之问题与困扰,不如自然科学评鉴之普遍。然为分析学术评鉴指标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评鉴上之适当性,以下将透过几个实例,协助了解目前学术评鉴指标之内容及应用情形。

  (一)应用在所有学科领域之评鉴指标

  1.英国RAE

  源于1986年之英国RAE系典型且具声望之同行学术评鉴方法,其评鉴目的系在提供英国各大学经费分配之参考依据,并提供社会大众对英国大学各学科研究质量之了解。RAE完全采用专家评鉴方式,且考虑各学科性质之差异,各自聘请学界及业界杰出人士担任评鉴小组成员,就该领域系所之研究成果予以不同等级之评比,得到最后两个等级者,将无法得到政府之经费补助。

  以2001年RAE为例,其总计共针对医学与生物科学、物理与工程学、社会科学、区域研究与语言学、艺术与人文学等五大领域,计68个学科进行评鉴。所有学科之评鉴方式均是由评鉴委员对志愿被评鉴系所填载之研究人员基本资料、研究产出、研究经费、研究生人数及其他研究成就补充信息等制式数据进行审查。由于RAE特别看重出版品质量,无出版品种类及媒体形式之限制,因此电子媒体与其他媒体出版品之评分比重是相同的,且为尊重学科特性,评鉴委员得以讨论方式决定该学科最重要之出版品种类。以图书信息学科为例,评鉴委员最重视研究性图书、学术期刊文章、经审查的会议论文、已出版之研究报告(如为组织内部出版品,则权重较低)、图书章节及基础研究等较严谨之高质量学术出版品(Elkin,2002:204-208)。

  志愿参加RAE评鉴之系所须自行决定要提交代表该系所研究表现之研究人员,因此RAE虽是以系所为评鉴单位,进行相同学科下各校系所之评比,但因系所之学术表现系由代表参与评鉴之所有研究个人学术表现决定,故系所之整体表现系建立在个人之学术表现基础上。换言之,最重要之基础还是在于该系所拥有相当学术水平以上之研究人员,才能使该系所有相对较好之整体等级评定。RAE强调出版品之重要性与出版品之外在形式无关,内容质量才是关注重点,其自1992年起将评鉴对象限制在研究性之学术人员,排除教学及行政人员(Hodgesetal.,1996),并自1996年起规定每位被评鉴人员至多可提交4部最佳研究著作,显示出版量多寡并不是评鉴重心,且评鉴委员也不参考引文分析数据。此外,RAE也成为许多国家之评鉴参考模式,以香港为例,其于1991年至1994年间开始发展进行相同学科下之系所评比,不过,自1999年起,采用美国卡内基基金会(TheCarnegieFoundation)对研究及与研究相关学术活动之定义,以发现(discovery)、整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integration)、应用(application)及教学(teaching)作为评鉴基础(French,Massy&Young,2001),并不单就研究导向之著作进行评鉴。

  2.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任教师之学术评鉴指标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任教师之学术评鉴指标系横跨五大学科领域之8个学术评鉴指标,其学术评鉴指标依性质可分成4大类(Bannister,1991:215-224):

  (1)研究经费:每位专任教师所获取之研究经费案数及总金额数量。

  (2)出版品:每位专任教师之各种出版品数量,出版品之种类包括图书、编辑的图书、图书章节、经审查之期刊文章、会议论文等,并依重要性给予不同权重值,以计算出每位教师之出版品总点数。

  (3)研究生数目:包括每位专任教师于3年内所指导之硕士后研究生数目,以及已取得博硕士学位之研究生数目。

  (4)研究影响力:即每位专任教师所发表之期刊文章之影响系数,其数据系参考“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但此项评鉴指标并非适用于所有系所,系为一个选择性的评鉴指标。

  (二)应用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之评鉴指标

  1.意大利NaplesFedericoII大学之人文社会学科学术评鉴指标

  意大利NaplesFedericoII大学依学科性质差异,将校内各系所之学术评鉴指标分成两组,一组供技术及科学相关系所使用,另一组供艺术、人文、建筑、经济及法学系所使用。此二组学术评鉴指标均是由两种指标组成,一种是直接与学者个人研究产出相关之研究出版品指标,例如期刊文章数、图书、会议论文等(之序号1—8、13、19),另一种则是间接与学者个人或系所活动相关之研究活动指标,例如担任出版品编辑、担任研究计划主持人数目等(之序号9—12、14、15),并依其重要性分别给予不同权重值(Carotenutoetal.,2001:75-90)。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使用之评鉴指标计有18个,在个人研究产出部分,权重值之分布差异很大,权重值最低者为指导博士生人数的0.5,最高者为图书的30,差距达60倍。整体而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指标权重值以出版品最高,其次是参与的研究性活动,最后是研究生指导。在出版品中,权重值次高的是国际期刊上的学术文章及教科书评论的12,其与图书权重值之相当差距,显示NaplesFedericoII大学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图书的重视。自然科学领域亦是以图书之权重值最高,只是依出版区域的不同,将图书部分分为国际性出版品及国内出版品两种,其中国际性出版图书的权重值为40,为国内出版图书权重值的4倍。至于期刊论文,则是参考具国际能见度之JournalCitationReport期刊影响因素(ImpactFactor),区分1至10计6种权重值。

  在此套评鉴指标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只有期刊论文及会议报告之权重值会受地区差异影响。

  另在与学者个人研究活动相关之指标部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指标的最大不同,在于人文社会科学指标并不包含参与学术会议的研究活动及专利产出项目,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果是国际会议的组织者或得到国际专利认可,权重值均有20,比期刊论文权重值还高,显示研究活动及专利产出在自然科学领域亦是被看重的学术成果。此外,自然科学领域并未包含指导之博士生及博士后人员之个人指标,此可能与自然科学领域普遍有较多之博士生,无法凸显与学者个人差异有关。至于与系所研究活动相关之指标仅有系所出版的期刊及博士生学程(PhDprograms)两个项目,因不属于个人层级之评鉴指标,故不在本文探讨范围。

  期刊论文权重值由评鉴小组决定,其主要是依据JCR的期刊影响因素,将期刊分成五级,权重值由高至低依序为10、8、6、4、2,如不在JCR之期刊,则权重值为1。

  整体而言,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出版品之平均权重值较研究活动高,不同于自然学科可能在研究活动之权重值比研究出版品还高。不过,就出版品权重值而言,从意大利NaplesFedericoII大学之自然学科学术评鉴指标(Carotenuto,etal.,2001)及土耳其MiddleEastTechnical大学工程学院之教员学术评鉴指标(Uctug&Koksal,2003:251-262)均可发现,自然学科对出版品之评鉴也采取同人文社会学科评鉴对出版品采取分类及权重之做法,并予以图书相当高之权重,显示出版品权重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均有其适用性。

  2.澳大利亚教育学科学者之学术评鉴指标

  育学术评鉴文献,汇整出三大类14个评鉴学者研究产出之评鉴指标(见表4),并以澳大利亚教育学者为研究对象,了解教育学者对评鉴指标重要性之看法及其应有之相对权重值,结果显示权重值由高至低依序可分成六个群组,有经审查之学术期刊、图书及主要研究经费是教育学者认为最能呈现学者研究表现之主要3个评鉴指标。如果将相对权重值最低之硕士生人数及课程教材两项评鉴指标设定为1的话,则权重值最高之有审查制度之学术期刊,权重值为5,其次图书之权重值为3.5,主要研究经费之权重值为3。换言之,评鉴指标是依审查制度决定该评鉴指标之重要性,由于澳大利亚之会议论文大多没有经过审查,导致其重要性并不高,其与未经审查的学术期刊及指导博士生数量的相对权重值均为1.5,为倒数第二的评鉴指标。

  综合上述有关跨领域之一般性学术评鉴指标及人文社会学科之评鉴指标实例,可以发现除出版品外,研究经费、指导之研究生人数以及研究活动也是很常见的评鉴指标类型,不过出版品仍是重要性最高之核心评鉴范围,且依据出版品之种类、专业性、有无经过同行评鉴,或是属国际性或国内层级的出版品,可使用不同之权重值来反映特定种类出版品之学术质量。

  在研究经费方面,由于研究经费系属于研究之输入要素,经费多不代表研究成果也较好,因此就学术评鉴注重研究产出之要义,研究经费并不等同于研究成果。由于不同学科或不同类型的研究计划,如个别型或整合型计划、长期或短期计划之审查通过率不同,因此仅就获取多少研究经费并无法显现当中之细节问题,必须进一步考虑研究内容而调整研究经费在整个学术评鉴指标中之权重,例如需要购置昂贵设备协助进行之研究须编列较多预算,故就研究经费之考虑,Print及Hattie(1997)认为获取多少研究计划数量会比研究经费总额更适合。

  在指导之研究生人数方面,研究生虽然是研究者进行研究之重要人力资源,不过学者所指导之研究生数目与其研究成就是否存有必然关系,亦很难有确定结论。由于研究生选择指导老师之考虑原因可能包括老师名气、老师受欢迎程度、自己研究兴趣是否与老师专长相符,甚至是受限于老师所能指导之研究生配额。虽然研究成果不错的老师会吸引研究生加入,但学术评鉴是评鉴最后之研究结果,而非研究生人数之多寡。换言之,就研究评鉴之输入与输出观点,通常同研究经费一样,研究生亦被归类于输入之资源。由于考虑硕士或博士学位之取得代表该研究生与老师已完成一项研究主题,故计算特定期间内研究生之毕业数量可视为另一种评鉴指标。不过,不在学校任职之研究人员,如政府研究单位人员,因无指导研究生之现象,导致研究生相关指标较常在大学评鉴中出现。同时,研究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之论文虽可说是老师之部分成果,但无论是研究生之论文或老师本人之著作,出版品质量才是学术评鉴关心之重点。因此即使将研究生论文列为被评鉴之出版品范围,也必须回归到出版品质量之核心问题,而非仅计算毕业生数量。

  另在研究活动方面,包括奖项与头衔也是对研究者学术表现表示肯定之方式,只不过奖项与头衔除了应区分领域,也应有层次之差异,如国际性奖项或头衔比地区性奖项或头衔更能显现研究者之杰出,惟重点仍必须了解奖项或头衔之获取或评审过程,才能了解该奖项及头衔所代表之意义。另外,学者被邀请担任研习会或会议之讲座或至某大学担任专题客座教授,也可视为他人对该学者研究专长之肯定,只是担任课程讲座往往不及经过正式评审过程所产生的奖项或头衔,因此权重的比例会较低,比较适合作为额外之参考信息。至于在自然科学领域常见之国内外学术会议,在人文社会科学并不是频繁的研究活动,故权重不如其在自然科学领域所占比重。

  从上述指标整理中可发现,虽然相关研究亦显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各学科在出版品种类及主要的参考数据源比重上有差异存在,具有较多硬科学特性之学科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及图书信息学等,对期刊之重视程度较其他人文学科高(Archambaultetal.,2004;Chung,1995:200-215;Fletcher,1972;Hicks,1999;Ingwersen,2000:39-61;Larviereetal.,2006:997-1004;Osca-Lluch&Haba,2005:230-237;Peritz,1988:99-107;Peritz&Bar-Ilan,2002:269-284)但无论是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在评鉴指标类型上并无明显差异,主要差别是因为学科特性及出版品种类的不同而反映在评鉴指标上之不同权重值或计算方式。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学术评鉴之核心重点是在出版品质量,至于研究经费、指导之研究生人数以及研究活动等则常被视为次要指标。

  四、结论

  综合上述有关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研究产出特性的分析,可以确认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产出具有一些不同于自然科学者的特性,足以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研究产出的学术评鉴不宜同自然科学家采同一标准的看法,亦即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产出,其学术评鉴应考量或反映以下特性。

  (一)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出版品种类多元

  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虽然看重图书的学术质量,以专书著作为最高学术指标,出版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论文,不过由于其强调负有启迪社会大众的社会使命,以较浅显的大众性出版品作为学术知识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沟通工具,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出版品种类除图书和期刊等学术性出版品外,亦包括非学术性的图书、杂志、报纸等更多元化的出版品型态,因此如要完整地将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出版品涵盖在评鉴范围内,一定要注意出版品的多元特性。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出版品的多元特性,出版品分类成为其学术评鉴的可能考虑点之一,亦即给予不同出版品不同的学术权重,以更完整正确评估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学术表现。

  (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较自然科学者重视图书出版

  不同于自然科学家之主要出版品偏重在期刊文章,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主要出版品种类并非仅有期刊文章,图书亦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虽然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不同,期刊文章及图书所占的比例也会有不同,但整体而言,与自然科学领域比较,图书及期刊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出版品种类,显示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研究产出的学术评鉴,不能仅以期刊文章为其研究产出的评鉴对象。

  (三)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图书引用率高于期刊文献引用率

  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传统惯以专书著作为最高的学术指针,因此图书的学术质量相当被看重,加上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议题较无时效的紧迫压力,故在有较充裕时间出版图书的情形下,图书的确有学术质量较佳的条件,特别是相关研究亦显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图书的引用率会多于对期刊文献的引用率,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仰赖更多图书的情形下,如以资料被引用的角度来进行评鉴,有关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研究产出的学术评鉴自然不能忽略图书的被引用情形,甚至应给予图书较高的权重,以更正确地呈现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产出表现。

  (四)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议题较具有高度的本土关怀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议题具有高度的本土关怀,自然会以最符合该国文化与思考的语言作为文献发表所使用的语言,因此以英文文献为搜录对象的SSCI及A&HCI引用索引数据库并无法代表非英文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产出状态,其搜录的期刊文章仅表示较具有国际能见度及影响力,而无法表示其重要性或质量的高低,故在非英语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学术评鉴不能仅以国际引文索引数据库进行评鉴。

  (五)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比自然科学学者倾向使用出版时间较早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时间分布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比自然科学者倾向使用较多10年或10年以上的旧数据,显示文献的出版时间较不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引用。换言之,人文社会科学出版品的半衰期比自然科学出版品长,其往往无法在出版后的短期间内,累积相当的被引用量。此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较仰赖的图书,其出版所耗费的时间远比期刊文章长,在图书出版密度不及期刊文章的情形下,人文社会领域文献的被引用情况,势必会有出版时间分布较长的现象。此除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成长速度较慢外,也显示人文社会出版品无法在短时间内即产生影响力,特别是“成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文学科,更有引用较多图书数据及参考较多旧资料的现象。因此在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研究产出的影响力时,应注意评鉴期间长短的适当性。台湾地区目前在评鉴时大多提供5年内的参考数据,对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而言,恐无法正确公平地评估其研究质与量上的表现。

  (六)采用多元指标,并结合书目计量与同行评鉴

  为适应学术评鉴之多层面及复杂特性,结合同行评鉴与书目计量之多元指标应较能精细呈现质量的差异,成为适合之学术评鉴方式。只是多元指标之应用不是只有出版品,一切能反映研究者学术成果之活动,如研究活动或个人学术象征指标均是多元指标应包含之范围,即使是出版品部分,也不仅限于期刊出版品,应从多元角度分析多元指标之涵盖项目。同时,质量是学术评鉴之关键,就研究评鉴而言,数量与质量是无绝对关系的,为避免出版量较多或研究活动活跃的学者,因数量优势容易有较高的总分,在研究质量之考虑下,必须强调质量重于数量之概念。

  惟引用次数因具有反映被引用者之重要性或影响力,其不全然是数量上的意义,且ISI引文数据库因能提供现成数据,而被大量应用在自然科学评鉴上,亦影响部分人文社会科学之期刊排序或系所评鉴。由于引用的前提是假定每一份出版品等值,未区别之间的质量差异,加上ISI引文数据库本身数据收录范围之局限性,使得书目计量指标较不适合单一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评鉴之情形下,亦应考虑结合同行评鉴方式。虽然同行评鉴在人力、时间及金钱上耗费甚大,甚至被质疑恐有主观评鉴之问题,然公正客观的同行评鉴是评鉴研究质量之最佳方式之一,故奖项、研究经费之计划审查、人员升等及聘用等常采用专家审查制度。然为提升同行评鉴之客观性,书目计量指标及同行评鉴须互相结合,以充分发挥见树又见林之成功评估,亦即在追求公正之同行评鉴架构下,适合之书目计量指标可以强化同行评鉴的不足。

  简言之,因学科软硬或“成文化”程度的差异,自然科学学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产出,无论在出版品种类、文献引用的主要来源及参考文献的时间分布比例上均有差异存在。正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出版品种类多元、对图书的重视、本土化的特性及参考较多早期数据,因此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评鉴标准并不适合直接套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必须将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产出特性纳入学术评鉴特性的考虑,才能符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需求。为能符合人文社会学科之特性,同行评鉴与书目计量指标必须结合,以多元指标进行评鉴。换言之,为符合学术评鉴讲求质量及多层面之特性,兼具质量与客观考虑之多元指标是适当的考虑,且各评鉴指标之数值比重须视学科特性适度调整,以能反映被评鉴者之间的质量差异。

  参考文献:

  [1]崔燕慧,1997,《台湾地区文史哲研究者文献使用特性调查分析》,《国家图书馆馆讯》第2期。

  [2]高建平,《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网址:http://www.cass.net.cn/show_News.asp?id=883。

  [3]施孟雅,1992,《从专业期刊文献分析我国台湾地区的图书馆学研究》,台北市:汉美出版社。

  [4]颜昆阳,《再哀大学以及一些期待与建议:当前高教学术评鉴的病症与解咒的可能》,

  [5]张小虹,2003,《学术国际在地化与学科差异》,《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第5卷第1期。

  [6]郑丽敏,1995,《近20年台湾地区图书信息学与信息科学期刊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特性分析》(下),《教育数据与图书馆学》第32卷第1期。

  [7]朱敬一、王泛森,2001,《人文社会学门的评审原则》,《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第3期。

  [8]朱渊寿,《学科分类与基础研究的资助》,检索日期: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