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留杈烟方式对白肋烟烟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2)
2.1 不同处理对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1.1 不同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方式打顶期和脚烟采收期,头烟晾制结束期差异不大,由于留杈烟的时间不同,顶叶采收、杈烟采收、杈烟晾制等生育期均有较大差异。综合2个地点的情况(表2),开始留杈烟到杈烟采收生育期最短的为处理1,较另2种方式短7~10 d,其次是处理2,处理3最长;开始留杈烟到采收结束的整个生育期处理1平均为54 d最短,处理2为81 d稍长,处理3为86 d最长,这与处理1留杈烟时间较晚,采用整株采收,且与头烟重合生育期短有关。
烟株在打顶后24 d内是产量、质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打顶后的20 d内特别重要[11]。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2的留杈烟时间比处理1和处理3至少提前了15 d,杈烟的过早生长可能会对头烟的干物质积累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开始留杈烟到头烟采收完成这段时间,营养物质积累开始由头烟转向杈烟,处理1、2、3分别为4、40、38 d,处理2、3的时间最长,即头烟和杈烟共生的时间长、可能会因生育期重叠而造成争肥水,争光照的现象。头烟采收完成到杈烟采收结束,即杈烟单独生长时期,处理1平均为50 d,处理2为42 d,处理3为49 d,处理2的生长时间低于处理1和处理3,可能造成杈烟的单叶重、产量等降低。
在晾制时间上,从头烟晾制结束空出晾房到杈烟开始晾制,处理1的两批次烟的晾制重叠时间最短,平均为10 d,处理2最长平均为19 d,处理3平均为17 d。因此,在充分利用晾房上,处理1效率最高。白肋烟大田生长期的适宜温度为15~35 ℃,成熟期的适宜温度为20~30 ℃,晾制期间要求晴朗少雨,温度在19~25 ℃,湿度在65%~80%。图1为2009—2011年白肋烟成熟期烟区的平均温、湿度记录,结合表1中的生育期表明杈烟生长及晾制期的气候条件基本适宜。
2.1.2 不同处理对叶片大小的影响。叶片大小、厚薄是烟株大田生长发育状况的直观表现,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1的叶宽、叶面积最大,处理3略小于处理1,但两处理均明显大于处理2,处理2叶长偏短7 cm以上,叶宽偏窄3~5 cm,叶面积偏小300 cm2左右,这说明处理2留杈烟过早,影响头烟的叶片大小,进而对烟叶的等级评定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2.2.1 对叶片单叶重的影响。叶片单叶重是叶片生长发育和内含物充实程度的反映,是烟叶产量的关键指标。从表4可以看出,中部叶、下部叶和平均单叶重3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但上部叶处理1显著高于处理2、3。由此看出,处理1能有效增加单叶重,主要是提高上部叶的单叶重。
2.2.2 对产量和产值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头烟产量、杈烟产量和总产量处理1均最高,以最接近常规烟叶生产的处理1头烟产量3 504.68 kg/hm2为对照,处理1平均总产量为5 345.03 kg/hm2,较对照增加1 840.35 kg/hm2,增产最为明显,处理2平均总产量为4 272.53 kg/hm2,较对照增加767.85 kg/hm2,增产量最低,处理3平均总产量为4 623.15 kg/hm2,较对照增加1 118.47 kg/hm2。头烟、杈烟和总产量结果与单叶重结果一致,原因是处理2的头、杈烟生育期重叠时间长,杈烟单独生长期短等因素导致其单叶重较低,最终反映在较低的产量上。同理,处理1的产量最高则是建立在其较高且适宜的单叶重上,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头、杈烟生长时间以保证干物质的积累。
如表6所示,不同处理的头烟产值、杈烟产值及总产值差异与产量较一致,处理1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同样以最接近常规烟叶生产的处理1头烟产值39 530.48元/hm2为对照,处理1平均总产值为57 744.60元/hm2,较对照增加18 214.12元/hm2,产值增加最为明显,处理2平均总产值为43 525.35元/hm2,较对照增加3 994.87元/hm2,产值增加最少;处理3平均总产值为47 694.53元/hm2,较对照增加8 164.04元/hm2。产值作为收益的直接体现,结果表明了以处理1的方法留杈烟较明显地优于顶部留杈烟的处理2和处理3,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2.2.3 对均价和上中等烟比例的影响。对各处理均价统计结果(表7)可以看出,处理1在头烟均价、杈烟均价、平均均价方面均高于处理2、3,其中以头烟均价差异最明显,处理2最低。但平均均价与对照(以最接近常规烟叶生产的处理1头烟均价11.25元/kg为对照)相比全部偏低,处理1、2、3分别偏低0.48、1.24、0.98元/kg,杈烟均价也较对应处理的头烟均价低,较低的杈烟均价是导致平均均价偏低的主要原因,说明杈烟质量总体上差于头烟,选择合理的留杈烟方式是提高杈烟质量的主要途径。
从表8可以看出,综合上等烟率处理1明显较高,达到42.62%,处理2、3分别为21.29%、27.45%;综合中等烟率各处理间差异较小,处理3最高为54.03%,处理1、2分别为48.11%、48.88%。就留杈烟方式对头烟上、中等烟率的影响来看,处理1头烟上等烟率最高且明显高于另外2个处理,达到65.01%,上中等烟率超过90%,处理2、3的头烟上等烟率较低,说明这2种留杈烟方式对头烟的烟叶等级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杈烟的产量占到总产量的近30%,因此从总体上降低了烟叶上等烟率,降低了烟叶等级。
2.3 不同处理对头烟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从表9可以看出,总体上上部烟的烟碱高于中部烟的烟碱含量,符合部位规律,但不同留杈烟方式对头烟化学成分的影响存在差异,处理1、3上部叶烟碱含量略偏高,以处理1最高,3个处理中部叶烟碱含量均在适宜范围内,各处理氮碱比均较适宜,其中处理1的上部烟叶和处理2的中部烟叶略偏高。在总钾和总氯方面,各处理钾含量较适宜,氯含量普通较低,因此钾/氯较高。杈烟的烟碱、氮碱比较适宜分别为3.95和1.01,钾氯比较高为14。
3 结论与讨论
(1)半斩株采收后烟株基部留杈烟方式的头烟与杈烟共生时间短,只有4 d,因此能有效避免生育期重叠造成的争肥水、争光照现象,两批次烟的生长互不影响,从而有利于保证头烟质量,对头烟的影响最小。头烟采收结束后的杈烟单独生长期仍以烟株基部留杈烟方式最长,这给进入生长旺期的杈烟充足的干物质积累时间,从而有利于提高杈烟质量。半斩株后基部留杈烟方式两批次烟晾制重叠时间段最短,且明显小于另外2种方式,因此在充分利用晾房,合理分配头、杈烟晾制时间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2)经济收益是烟农留杈烟的主要目的,3种留杈烟方式中,半斩株采收后烟株基部留杈烟在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率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总产量比对照增加最明显,相较另2种顶部留杈烟方式,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3)留杈烟作为烟农增收的补充手段,不能对头烟产量、品质产生负面影响[2]。顶部不留杈烟生产的头烟均价、上等烟率较高,同时化学成分协调。顶部留杈烟,由于2批烟共生期长,相互竞争营养,造成头烟均价、上等烟率等下降明显,田间管理不及时还容易造成烟芽滋生,进一步影响产、质量,因此顶部留杈烟对生产优质烟叶有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4)根据该研究结果,可淘汰顶部留杈烟方式,选择在头烟收获后于茎基部留杈烟,据头烟成熟时期早迟,采用不同的留叶数(8~16片)和灵活施肥来提高杈烟的生产潜力。
4 参考文献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