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诵读的魅力

时间:2014-04-17 17:19 来源:发表吧 作者:逮新君 点击:

  诵读,不单单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行之有教的教学方法,更应是现代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声音响亮、充满情感,沉浸其中、熟读成诵,抑扬顿挫、智达其意,本是诵读中的应有之义。大凡好的言语作品,必讲求声调、气韵,必抒写切中肯綮的真知灼见,表达真实美好的人文情怀,古今同理。朗吟密咏,口诵心惟。或大气磅礴,如排山倒海;或涓涓细流,如小桥流水;或疏朗通透,潇洒飘逸;或缜密细致,绵里藏针;或简远自然,悠长醇厚;或秾艳热烈,光彩照人……这些都应是诵读的况味。

  而现今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弊病。即:一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行。学生只有在阅读上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会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写作时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课堂上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养成良好的母语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搞架空分析,把活生生的文本搞得支离破碎。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学生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提倡诵读把时间还给学生,书声朗朗,这本身就是鲜活的语文实践。有些教师搞的“花架子”倒不少,追求表面热闹,实乃本末倒置。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实乃直觉体悟文本内化言语的一种基本方式。三国董遇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便当知其深悟“读中三昧”。可见诵读能深入领会文本的意蕴,体味其中的精妙。杜甫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知诵读能丰富胸藏,对作文大有裨益。清人郑燮所谓诵读诗书能“涤除俗气,解人愁怀,鼓人兴致”。诵读岂不是又能激发兴趣,涵养德性。“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文学家们就大力提倡诵读。其代表人物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写道:“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其要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之喉吻者便是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曾国藩在《家训》中亦言:“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古今学者都非常强调“因声求气”。气韵贯通,上下谐和,方能领略文本的妙处,才会受益良多。清代学者梅曾亮云:“夫观书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诵之则入于耳,益一官矣;且出于口,成于声,而畅于气。夫气者,吾身之至精者也。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浑合而无有间也。国朝人文,其佳者固有得于是矣;诵之而成声,言之而成文。”①清代学者方东树的观点与之同出一辙,并都指出这种“求气”之法对写作的巨大功效——“夫学者欲学古人之文,必先在精诵,沉潜反覆,讽玩之深且久,暗通其气于运思置词抑拒措注之会,然后其自为之以成其辞也,自然严而法,达而臧;否则,心与古不相习,则往往高下短长龃龉而不合。”②现代学者周振甫先生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吾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即清代学者何绍基所言:“今人通籍或成人后,即不肯高声读书,此最是大病。……再一吟讽,神理音节之妙,可以涵养性情,振荡血气,心头领会,舌底回甘,有许多消受。”③清代学者张裕钊还指出默读“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可以得到启益,但跟因声求气达到的“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诵读相比较,其境界还是大相径庭。④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作出解释。他指出诵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⑤到自己作文时,喉舌筋肉也自然顺着这个痕迹活动,出现曾国藩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的功效。⑥

  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对诵读阐述较多的是朱自清先生和叶圣陶先生。

  朱自清先生对各种读法作了学理上的梳理考辨,并反复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⑦一方面他承继了传统,认为诵读有助于了解和欣赏,因为“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声调里;不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⑧另一方面他针对现实提出诵读文言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⑨诵读白话“不但可以帮助写,还可以帮助说”等具有时代特色的观点。对于如何诵读,他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第一要口齿清楚,吐字分明;“第二得多练习,曲不离口,诵读也要如此”。⑩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两个较高的要求:一是诵读时得努力地从揣摩作品中包含着的“一些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及“古人的心怀与奥蕴”,力求有深切的理解和体验;二是诵读时,还得不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言语形式方面的训练。否则“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輥?輯?訛至于诵读的教学安排,他的做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