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纪最后十年至今,意识重新成为科学研究的“宠儿”,学界形成了一股跨学科研究意识问题的高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神经精神分析学家也同样致力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他们从对弗洛伊德的重新解读入手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意识理论观点。索尔姆斯认为,意识就像是一种知觉内部的感觉器官,意识的内容即是感觉的资料、记忆的资料以及情感的内在评价,而意识的加工等同于产生感觉、知觉、思维和情绪的加工。潘克塞普在感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情感质概念,强调了情感在意识中的作用。达马西奥整合了意识的内容和意识的状态两种研究方向,将意识分为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
[关键词]意识;感质;情感质;核心意识
意识是一直未能解决的三大起源(另两个是物质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问题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更是当今神经精神分析学(neuro-psychoanalysis)研究的一个主要生长点。近几十年来,来自各门学科的科学家和研究者一直在为解决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共同努力。这个问题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生理过程是如何引发意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科学家和研究者将这个疑问看作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作为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神经精神分析学也对意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批判地继承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神经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新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一方面,神经精神分析学实现了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的愿望,即将主观的意识经验落实到了大脑机能结构之中;另一方面扭转了神经科学对意识主观性方面的忽视,将情绪和自我感等因素纳入意识的研究之中。
一、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及其当代的回应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纪元,构建了以潜意识理论为核心的庞大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这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弗洛伊德不重视意识问题的研究。虽然后来弗洛伊德为了更深入地发掘潜意识过程,确实对意识问题有所忽视,但是他在晚年时承认:“我们从前或许轻视意识以为不足以为准,因为它是不可信赖的。但这样做是错误的。意识正与生命相同:价值虽不多,然而我们除了它便一无所有。我们若不借光于意识,将不免在潜意识心理学的黑暗之中迷失方向了。”(弗洛伊德,1987,第54页)
弗洛伊德最早在《科学心理学方案》一书中提出:“意识是神经系统中物理过程这部分的主观方面,也就是ω过程的主观方面;缺乏意识并不是对精神事件无所改变,而是包括ω-系统作用的丧失。”(Freud,1895,p.311)在弗洛伊德看来,ω指的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该系统对刺激的性质或时间属性进行反应,从而引起意识感觉。这表明他既没有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一种没有任何真实地位的附带现象,也没有把它视作所有心理事件的“主观方面”。更准确地说,他将意识看作某些心理事件,即那些涉及∞贯注的事件的主观方面,而与不涉及ω的心理过程完全不相关。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将意识描述为功能意义和解剖意义上的心理装置的外表(surface)。他说,意识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空间上是第一个被外部世界接触到的。”(弗洛伊德,2005,第169页)在弗洛伊德最后一本带有总结性质的著作《精神分析纲要》中,意识再一次被看作是内部感觉器官,“转变成意识的过程,首先与我们的感官从外部世界接受的知觉相联系。”(弗洛伊德,1987,第23页)
关于意识的形成问题,弗洛伊德假设了Φ、ω和ω三种系统来解释意识的产生。Φ系统是知觉的功能系统,主要接受来自外部刺激的信息,其中一部分信息直接被释放,还有一部分经过过滤进入ψ系统,并最终以记忆的形式留下它的痕迹。ψ系统是心理表征的神经元系统,负责记忆、思维和内部知觉等功能,它除了接受从中系统中转移给它的刺激信息之外,还接受来自有机体内部的各种直接刺激。然后,ψ系统会将从φ系统和内部机体中接受的信息传递至ω系统,产生意识。从φ系统间接传递到ω系统中的外部信息引起了意识的知觉,从ψ系统直接传递到ω系统中的内部信息引起了内部心理表征即思想和情感的觉知。弗洛伊德强调,他所说的意识主要指的就是对思想和情感的觉知。在他看来,意识是一种质的经验(qualitativeexperience),感觉性质或感质(sensoryqualities)既是意识给我们的东西,同时也是意识产生的一个条件,思想必须具有感觉性质才能成为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能够为意识所知觉到的、具有精神性质的心理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来自知觉系统,它那由各种性质所决定的兴奋,在变为意识的感觉之前大概要接受新的校正。第二则来自精神机构本身内部,它们在经过某些校正之后即可进入意识,而它们的定量过程是以快乐和痛苦的质的不同程度而被感觉到的。”(弗洛伊德,1996,p.617)与此相应,意识的功能也有两个方面,即通过对外部现象的知觉来指导和合理分配运动潜能,以及通过对愉快和痛苦的知觉,调节机体内能量的活动,从而控制本能冲动。
弗洛伊德有关意识的思想,尽管是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来的,但是其中所蕴涵的合理洞见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得到了精神分析学家和一些神经科学家的呼应,这些神经科学家后来大多成为神经精神分析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在意识的性质方面,精神分析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他们认为,不管意识到底是什么,它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事物,而是包括几种不同状态,每一种状态都共同具有一些一般性的可觉察的特性。(Mountcastal,1998,pp。1-36)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强调,理解意识经验的“主观性”相对于描述意识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这样的简单问题来说,是一个“硬”问题。尽管难以在精确地界定意识方面取得共识,但大多数神经科学家都赞同意识在这个词的普通意义上意味着觉知(awareness)(Hirst,1995,pp.1307-1309)。在意识功能的问题上,格雷(Gray)的“中心比较器”(centralcomparator)模型在神经精神分析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格雷提出,人脑中有一个像是“中心比较器”的机制,将有机体知觉世界的当前状态与来源于“自我系统”中的预测状态进行瞬时比较。在大多数时间里,知觉状态与预测状态是一致的。然而,当事物发生变化时,比较器马上就会觉察到这种不相符,引起意识的注意。(Pally,2000,p.146)这一模型可以对精神分析治疗中让患者躺在沙发椅上的做法作出解释。由于此时的视觉环境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外部的干扰很少,总是在寻找变化的大脑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内部思维和自由联想上。此外,神经精神分析学家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弗洛伊德已经提出的感质概念来沟通意识的主观体验与客观存在。对于神经科学来说,感质与其他体验一样,可以用神经元群组的活动来解释,这些神经元群组通过重入(reentry)过程构成了极为复杂的内核,而这正是主观体验的基础(Mancia,2006,p.23)。
二、意识的情感维度
在意识问题的研究上,精神分析学家们从来没有将情感或情绪遗忘。而20世纪兴起和繁荣的神经科学在意识问题上的观点则有所不同,其关注的中心主要是意识的神经生理学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两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神经精神分析学家处理情绪和意识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不仅严厉批驳了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在意识研究中几乎完全忽视情绪和感受的错误,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意识研究框架。在这种新的框架下,情感、情绪和感受处于心身整合的关键点。在这方面影响比较大的神经精神分析学家是索尔姆斯(Solms)和潘克塞普(Panksepp)。
(一)索尔姆斯的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一种呈现正在进行的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感觉器官。以此为基础,索尔姆斯沿着意识是一种知觉心理过程的感觉器官的方向继续深入。他认为意识有内外两面,因而可以使个体同时意识到世界的两个不同方面:“首先,个体可以意识到发生在外部世界的自然过程,它们是通过个体的外部知觉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实现的。其次,个体可以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自然过程,它们以个体的主观意识的形式被体验到”(Solms,1997,p.685)。也就是说,在其外部表面上,意识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躯体感觉的定性形式感知定量的刺激,而在其内部表面上,定量的刺激则以主观意识,即索尔姆斯所说的情感(affect)的定性形式呈现。索尔姆斯指出,不管人们如何划分感觉的基本形态,其基本点都是它们产生的不同知觉感质是人的意识的组成元素。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的东西。在索尔姆斯的模型中,情感是意识内部表面的主要感觉形态。他承认,情感通常并不被其他的研究者认为是一种知觉形态,不过在他看来,基本情感实际上是高级水平的知觉现象,它将愉快或不愉快的基本感觉与源自外部感觉通道具有不同性质的信息结合起来。虽然情感这种意识形态的精确范围和性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情感表现了发生在个体内部的那部分现实中的自然过程。因此,尽管人们把情感描述为主观的,而把其他的感觉形态描述为客观的,但是除了适宜刺激的来源外,情感与它们在别的方面并无实质上的不同。他还进一步提出人类意识经验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基本的外部知觉,(2)基本的内部知觉(情感)以及(3)对被激活的过去经验(记忆和认知)的痕迹的知觉。其中,基本的外部知觉被体验为物质现实;基本的内部知觉以及过去的内外部知觉痕迹被体验为内省意识或心理现实(solms,1997,p.694)。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经济论坛》杂志创刊于1987年10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金融》杂志社 出版地:云南...
期刊简介: 《中国药事》(月刊)1987年创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品生...
期刊简介: 《营养学报》(双月刊)是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营养专业学术性期刊,1956年3...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
期刊简介: 《当代医学》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国家...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