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把性看作逻辑先在,但是情之中也能够见出性来,在情中确证性的本善。他说:“性不可言,所以言善者,只看他恻隐、辞逊四端之善则可以见其性之善,如见水流之清,则知源头必清矣。四端,情也,性则理也。发者,情也,其本则性也,如见影知形之意。”[2]89孟子是通过四端之善来确证四德之可能,而朱熹却认为这是通过看到水流之清而确证源头必清的明证。他是站在“性即理”的立场上,把情看作流,而把性看作源头。《告子上》云:“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孟子集注》解释道:“情者,性之动也。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1]328朱熹在这里也是用情之善来证明性之本善。从此可以看出,朱熹所说的情是从性中流出的,而性是情的源头,有性才有情。
对于性和情的关系,朱熹以体来解释:“心有体用。未发之前是心之体,已发之际乃心之用,如何指定说得。盖主宰运用底便是心,性便是会恁地做底理。性则一定在这里,到主宰运用却在心。情只是几个路子,随这路子恁地做去底,却又是心。”[2]90性如何达到情,情中如何见出本性,这些都需要一种能力来实现贯通,那就是心。性是静止的,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而情只是几条道路,从潜在能力到发露之情的活动却是靠心。也就是说,心实现了由性到情的过程,心的运用就是性情的表现。朱熹通过“心统性情”的命题,实现了性和情的相互贯通。他说:“心者,主乎性而行乎情。故‘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则谓之和’。心是做工夫处。”[2]94他把心看作“做工夫处”,正是肯定心的认知、体验能力,以及实现对性与情的解释功能。由此可见,在《孟子集注》中,朱熹取消了心的根本地位,却没有否认心的认知和贯通功能。
在《孟子》中比较模糊的心和性两概念,却被朱熹用“心统性情”来解释,进而确认“性即理”的根本地位。
二、从“心善——性善”转为“性善——心善”
朱熹对《孟子》的解释,把心和性的主体地位进行了转换,在修养方面也成了不同的工夫。《孟子》中的“以心善言性善”变成了朱子的“以性善推出心善”。虽然都坚持“性善论”,可是对性善进行推理的证明方式却已经不同了。
孟子的性善论证明其实正是以“心善”来证明“性善”,以“人皆有恻隐之心”来证明人性本善。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5]93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孟子以此来证明人性本善。证明了人性本善正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仁政实行的必要。即孟子所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5]93通过对“恻隐之心”的扩充,进而达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实现。在孟子的语境中,心处于根本地位。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徐复观说道:“心在摆脱了生理欲望裹胁时,自然呈露出了四端的活动。并且这四种基本活动的形态,虽然显现于经验事实之中,但并不为经验事实所局限,而不知其所自来,于是感到这是‘天之所与’,亦即是‘人之所受以生’的性。这是孟子由‘心善’以言性善的实际内容。换言之,他在生活中发现了心独立而自主的活动,乃是人的道德主体之所在,这才能作为建立性善说的根据。”[6]173-174孟子在生活体验中发现了心善的事实,进而推演出建立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孟子语境中的恻隐之心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正是对恻隐之心的扩展变成了仁德,即人在社会中的善,这种社会的善,其实正是后来朱子所说的性。于是,从“四德”向“四心”的扩充正是从“心”到“性”的实现。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5]94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还不是完美的道德。既然是萌芽,就有可能经不起环境的打击而夭折,也可能在人们的精心培育下而把善端扩充为四德。而扩充“四心”成为“四德”也正是人们修身的主要目标。正如杨泽波所说:“孟子道性善,实际上是道本心,心善所以性善,这个心并不是康德道德哲学的理性原则,而是社会生活在个人内心结晶而成的‘伦理心境’”。[7]12孟子所说的“本心”正是一种伦理心境,而不是理性本身,也就是说,他并未进入人性本质的理性层面。
可是,朱熹《孟子集注》的解释却采用由性到心的方式,在逻辑上,先有性后由心,即通过“性善”来证明“心善”。他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1]238恻隐之心在朱子的语境中就成了性的端绪,就像性发露出的样子。这样,性善就具有了先在性,而“四心”却被朱熹称为情感而置于从属的地位,逻辑上是在后的。
这种解释方式的改变早已引起了后来学者的注意,钱穆就批评到:“惟朱子解《孟子》此章(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似乎或有失于孟子之本意。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本意,似说恻隐之心扩而充之斯为仁。端,是其开端义。亦可谓仁道乃本于人之恻隐之心。而朱子则谓仁者心之德,心体中早有仁,其发露之端倪则为恻隐之心。则仁是本,而恻隐之心成为末。此两义有大不同。故孟子言尽心知性,尽性知天,而朱子则似乎倒转说之,要成为尽性知心才是。此处宜可有大分辨。”[8]73钱穆先生的批评是对的,孟子把四端看作根本和源头,而朱熹却把仁义礼智看作根本和起点。朱熹曾说:“仁是恻隐之母,恻隐是仁之子。”[2]1411可见,仁显然是先于恻隐之情的。而他对孟子思想的诠释已经颠倒了心、性的位置。
朱熹把“性善论”看做从“性”到“心”的过程,这就使《孟子》中“心”的根本义下降为从属的气的层面,于是,性善的逻辑也就不是从“心”开始,而是从道德规范和万事万物之理开始。正如杨儒宾所说:“正因为心属于气,心不即是理,朱子对于道德修养的进路,不采取传统‘即本体即工夫,即工夫即本体’的模式,而转向‘格物穷理’认知式的系统。因为心理既已二分,在孟子系统中原属于良知层面的仁、义、理、智等四端即上升到理世界,同时也丧失了原有的道德创生义;而原本具有四端的良知,则下降到气世界,同时丧失了原有的道德规范义。”[9]169因为心是动的,具有创造能力,变幻莫测,而理往往是恒定不变的,所以人们难免会对朱子的理的根本性产生怀疑和不满。然而无论如何,朱熹对《孟子》的解释已经改变了性善证明的逻辑顺序。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所说到,孟子的修养工夫是益,而朱子是损,孟子主张通过增加培育本心的善端来达到善性,朱子则以肯定了人性原初的至善,而人们要做的就是把不符合天理的成分去掉而已。[10]392-397从此也可以看出,朱熹和孟子修养工夫的区别,孟子把作为人心自然倾向的“恻隐之心”逐渐地培养成社会伦理的善,而朱熹正是先确定一个理,然后在修养的过程中,保持住原有的德性。
朱熹从“性善”到“心善”的逻辑正是把“性”看做根本,即性即理。在他看来,实现性善的过程就是通过克服人欲私情,实现性的本来之善的过程。
三、从“尽心——知性”到“知性——尽心”
由于朱熹重新解读了“心”和“性”的关系,把性作为天理、万事之理,于是,《孟子》中“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结构和修身路径就不得不做出改变。
对于《孟子》中的“知性”和“尽心”,朱熹采用的是从“知性”推出“尽心”的逻辑。
在《孟子》中,尽心、知性、知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修养过程。赵岐在对《孟子》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一语的注中这样写道:“人能尽极其心,以思行善,则可谓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道之贵善者也。”[5]351这样解释有一个逐步推演的过程:心——性——天,这似乎更加贴近人们的认识顺序。
可是,在朱熹哲学中,既然心、性两者关系和地位已经变化,那么“尽心”与“知性”两者的关系就不可能不变。他解释说:“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1]349根据《大学》逻辑次序:“物格而后知至”,“物格”在“知至”之前,这里把知性看作物格,把尽心看作知至,那就是把知性变成了尽心的前提。朱熹甚至更明确地指出:“人往往说先尽其心而后知性,非也。心、性本不可分,况其语脉是‘尽其心者,知其性’,心只是包着这道理。尽知得其性之道理,便是尽其心。若只要理会尽心,不知如何地尽。”[2]1422他主张以知性为先:“知性,然后能尽心。先知然后能尽,未有先尽而后方能知者。盖先知得,然后见得尽。”[2]1423朱熹以知性为先,以尽心为后;以知性为主,以尽心为辅。这样的诠释方式其实也打乱了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逻辑顺序。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