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手机功能泛化的审美延伸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通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文本信息的传递,越来越热衷于对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传递需要,手机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智能化、便捷化的同时,也将视觉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
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阶段,使其具有了高智能本性。它凭借高性能的核心芯片和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可以安装和管理大量的应用程序,并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延展其功能,使其使用功能得到无限的扩充;它除了具备普通手机的一切功能外,还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让人轻松访问GSM网络下的GPRS或者CDMA网络下的CDMA1X或3G网络,浏览网页,资料查询,在线游戏娱乐;它还具备PDA的功能,包括PIM(个人信息管理)、日程记事、任务安排与提醒、多媒体应用、影视观赏等等。智能手机会很贴心地伴随主人,协助其工作和日常生活,成为聪明智慧的“超微型电脑”。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智能,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手机的多功能化和功能泛化深刻地影响着手机审美文化,手机在大众中的迅速普及,使传播行为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信息传递的深度和广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手机的多功能性和便携性特征使得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交流和传播成为可能,世界真正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任意个体的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与任意想要联系的人交流、相互传递信息。“从来没有一种媒体比手机更具有整合性、兼容性与互动性;从来没有一种媒体比手机与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随身携带;也从来没有一种媒体像手机这样,将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如此紧密地合二为一。”[7]手机媒介使信息传递与传播极大地加快了速度,扩大了通道,延展了范围,增强了效果。
手机功能泛化形成的一机多种用途多种功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极度便携、从容和惬意。从形态方面考察,手机外形向轻、薄发展,设计师总是努力将尽可能多的功能集成到超薄超轻的芯片上。在追求视觉效果需要相对大的屏幕与追求便携需要较小的尺寸这一对矛盾中,手机制造商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从而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现在已经出现了“薄如纸片”的手机,其功能丝毫不逊色于普通手机。
便携性是手机功能泛化带来的直接好处,也是手机媒介的核心特性。手机功能泛化是手机获得便携性的前提,特别是手机的移动功能为其便携性提供了可能。移动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具有高度的便捷性特征,从而实现信息发布与受众互动的同步”,“它以随时随地随身随意的移动传播方式为核心,具有明显的跨媒体性质”。[8]正是手机的移动功能引起了手机的急剧多功能化与功能泛化,当手机功能泛化到了极致也就便携到了极致。
定向化和互动性也是手机媒介非常重要的特性,“手机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人际传播的特色:定向化和互动性”。[9]但这两者并非是手机最核心的特性,比如上网络QQ即可实现其定向化和互动性,而手机的便携性则是其他任何传播媒介都无可替代的。“有人把手机媒介形象地称为‘影子’媒介,因为手机往往24小时不离身,手机媒介以其移动性、便携性的优势实现了边走边看、边走边用。媒介经济是建立在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基础之上的,眼球的关注资源成为目前媒体最短缺的资源,然而受众却有大量的零散时空被耗费,如等车、候机、坐地铁等,成为注意力的‘盲点’,而手机媒体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服务,正好填补了人们的离散时空。”[10]正是手机的便携性特性,使人们感受到了新媒介带来的审美情趣。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自2013年上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快速增长是中国手机上网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波增长周期,此轮增长得益于3G的普及、无线网络发展(包括公用和私有Wifi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3G的快速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为手机上网奠定了用户基础和网络基础,在促使更多用户便捷上网的同时,也提升了各项上网体验,尤其是对各类大流量数据应用的使用。各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手机应用则提升了网民的使用动力,尤其基于真实生活需要的手机地图、购物、支付等应用满足了手机网民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其对移动互联网的兴趣。”[11]13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及交流、互动中,越来越多地从手机及移动互联网上获得审美情趣和精神愉悦。
保罗·莱文森这样描述移动媒介的便携性,“移动媒介会使每个地方都更加有用。停顿的电梯、塞车时的汽车、无休止地等候医生看病的候诊室——在所有这些地方,只要有一件无线移动设备,无论黑莓或iPhone,原来的无用之地就变得有用了。结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享有日益增加的自主性和控制力。花钱配备具有新新媒介功能的便携工具就有意义了:当我们陷入一个无用的地方时,我们就有了很多选择——读博客、写博客、宣传博客,观赏优视网上的视频,阅读或撰写维基百科词条等”[2]190。手机的便捷性使得人们延展了获取、处理、传送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办事效果,进而达到身心放松和心理满足,最终获得审美愉悦。
三、手机功能泛化带来的负面审美效应
手机的功能泛化必然会引起一些负面审美效应,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泛化与便携性之间的矛盾。手机的功能越多,需要的电路就越复杂,封装专家正努力研究在不断增添手机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减少电路板和芯片面积,以保证手机的轻薄特性,但受屏幕观赏性需要和电池电力持久性需要的制约,加上视音频等多媒体功能和相机功能,又使得手机避免不了要加大其尺寸。多功能及优良视觉效果对大尺寸、大屏幕的依赖与便携性对轻薄小巧的要求之间具有无法回避的矛盾。
手机审美的功能性泛化。什么都是的直接结果就是“什么都不是”,其实手机的很多功能,多数使用者应用得极少,有的完全不用。对于不少用户,手机的多功能仅仅作为自己的一种心理满足。同时,手机的多功能也无法完全替代所对应对象的功能。比如,手机的电子书功能无法替代图书;手机的电视功能无法完全替代电视机;手机的音视频播放功能无法完全替代家庭影院;手机的上网功能无法完全替代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的拍照功能无法完全替代专业相机等等。“毕竟使用电脑处理文档或是进行大型3D游戏,除了性能因素之外,还会涉及屏幕尺寸、键盘鼠标外设等内容,如果在外出时携带智能手机还需要拿上这些装备,那么手机就失去了它的最大意义——便携性。”[12]人们使用手机仅限于移动场合,仅限于出门在外的时候。
手机审美的依赖性泛化。手机的功能泛化使得手机成为人们联系和交往的唯一工具,人们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手机报,查阅手机词典,当作获取知识信息的首选渠道。不少手机用户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外出时若忘了带手机,便会表现得魂不守舍,当稍长时间没听到手机铃声,就会感觉到不舒服,即使没有短信或来电,也总会不时地掏出手机看一看。新加坡的《星期日时报》对150名14~40岁的手机用户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93%的人,会在饭桌上使用手机。而有六成的受调查者坦言,即使是在上厕所的时候,他们也会接听电话或是发短信”[13]。总之,许多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随时随地离不开手机,离开了手机就会感到无法正常生活。“对手机的沟通依赖,易于造成‘人——人’交流方式的弱化,更深地影响思想教育中主体的缺场。”[14]过分依赖手机,使大量宝贵的时光“碎片化”,同时使人满足于通过简单操作获得知识和信息,沉溺于表层信息中,而替代了带着问题去探究和思考,造成人们的记忆能力、思辨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的低下甚至萎缩。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