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重塑三观之人才培养思路初探(2)
时间:2014-03-06 15:35
来源:发表吧
作者:赵花丽
点击:
次
二、注重学生三观的重塑
从现在的学生就业现状来看,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兼容性不足,使人才进入用人单位后适应期过长,难以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当前问题,高分低能现象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哪些技能才是学生走出学校后应该必备的知识?这个问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不足,准备也不充分。
"学生学难以致用,专业不对口"等,这样的论调可谓耳熟能详。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难以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周期的延长最终演变成打退堂鼓,从而耽误了自己宝贵的黄金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困境,难免使人灰心丧气。对此,高等院校开出的药方不外乎调整学科设置、增加专业知识及改进教学方法等,这些措施虽对学生的学习及培养产生了一些好的效果,但还是仅从手段的层次上开出药方来解决问题,而对学生思想的塑造缺乏良方。这样学生无正能量的思想指导,很容易产生挫折感,而学生的负担却日益加重,使部分学生产生学的越多越无用的想法。其实,万事开头难,学生缺乏的是坚忍不拔、知难而上、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精神而已。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无完人,同理,教育也不可能造就十全十美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可能把学生所需知识与技能全都教给学生,学校教育只是教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能动性在于想干什么,而不在于学过什么。只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有信心、有目标,那么学生不管是在知识上还是在生活上遇到的任何困难和阻力最终都将被克服。由此看来,解决学生思想的问题,比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手段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有些知识的应用比较普及,但学校却因为专业的制约,没有像英语这样的课程一样地重视,学业过程中讲授的不多,甚至没有涉及,诚为可惜。
三、注重对学生正能量的灌输
目前,有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前瞻性教育不足,缺乏对学生学术道路的指导和指引,延缓了学生的自我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不足,视野不够开阔,不能自主地优化自己的学业方向,在向更高领域的进发过程中目标不明晰。
学以致用是目的,而对自我学术方向的把握,则是实现自我升华的关键。为了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应该从更高的高度,让学生了解本门专业的过去历程和未来潜力,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信心和热情,从比较高的宏观高度把握所学的内容框架。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地,不外乎课堂上老师除对课本以内知识的传授,对课本以外相关知识也要加以增补;课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情资论谈、形势分析、发展动态、超前应用展望等,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坚定学生信心,开拓学生思维,指引学生学术方向,高屋建瓴,彻底粉碎学的越多越无用的谬论。
四、实践的思想锻炼,在实干中获得心得
高等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实践在学生的学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基础实践只重实践的外在形式,不注重实践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离开校园后由于现实和理想的部分脱节,造成了空有理想而无足够手段,空有理论而无实干热情的现象。
实践作为学生理论转化为能力的第一步,对于学生成功走向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实践的第一要义就是"实实在在地干出心得",这也是实践的最终目的和作用。没有"干"的实践无从谈起,没有"心得"的实践没有意义。把握住了"干"和"心得"这两个关键,才是把握住了实践的脉络,所以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实践所包含的诸如实践内容、实践考核、实践反馈等方面也同等重要,但作为学生除了收获学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收获"心得"。这个"心得"就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干"才能获得,而学生经由学校踏足社会,获得的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第一桶金"也将由此而来。实践中思想成果的获得,最终将决定实践效果的成败。另一方面,提出重实践似乎又重回"技校"式教育的老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对"动手"的重新定位与审视。没有实践佐证的理论难以深入理解,不去动手验证的理论将是一路荆棘。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中提出了"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八字方针,字虽短,意却深,对当今浮躁的社会可谓开出了一剂清醒良药。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教育系统建构中存在的不足和盲点进行了一些分析,更多地从教育理念、思想建设和学生三观的角度进行剖析,初探了高校教育在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存在的轻与重、得与失,以期从传统教育思想的宝库中比照出现代教育中存在的偏颇,并找出针对性的解决之道,使教育事业在传统和现代的两翼下健康发展,螺旋上升。
总之,如果现代的教育方法是汗牛充栋,则我们对传统教育的思想的专注略显不够;如果老师自认"教书匠"的话,则是对教书育人这四个字理解还不够到位;如果学生走出校门后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关心不够。如果我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之外,同样注重学生思想建设,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快地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岗位中,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重塑三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01).
[2]魏丹.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两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05).
[3]党远鸿.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5).
[4]郭晓云.研究性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4).
[5]陈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探索[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