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择校行为对教育公平的危害性
时间:2014-02-28 16:05
来源:发表吧
作者:秋庆峰 惠向红
点击:
次
【摘要】中小学择校存在的"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分择校"、"以户口择校"、"以特长择校"等问题,加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权,容易导致教育腐败的加剧,模糊了政府的教育责任,严重危害了教育公平。
【关键词】中小学;择校行为;类型;教育公平;危害
择校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的情况下,中小学生及其父母主动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高质量学校,以提高学生自身发展潜力的行为。择校是这部分学生对教育自由的追求,还是对其他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侵犯?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讨,所提观点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行能批评指正。
一、中小学择校行为的内涵及类型
1、中小学择校行为的内涵
所谓择校,针对当前的情况,主要是指在中小学阶段,家长放弃国家提供的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通过其他不正当的手段主动选择优质学校就读的行为。
2、中小学择校行为的类型
通过调研,发现在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择校行为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方式:
(1)"以权择校",是指部分家长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社会关系为子女实现选择学校的行为。这导致谁父母手中的权力大,社会关系广,谁就可以上好的学校。(2)"以钱择校",是指家长通过交纳一定数量的择校费为子女实现选择学校的行为。这导致"重点学校"成了"有钱人的学校",这对那些出身贫穷的学生是多么的不公平啊!(3)"以分择校",是指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选择就读的学校。实行"以分择校"的目的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让那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接受高水平的教育。(4)"以户口择校",是指学校以学生的户口是否在该学校所在辖区为依据选择学生。由于很多城市是根据住房进行落户的。所以很多年轻夫妇在小孩出生之前选择到重点学校所在学区进行购房、落户,然后等小孩出生后,小孩自然也就取得该学校所在学区的户籍。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子女能在某重点学校接受教育,选择在该校所在学区进行买房,然后将小孩的户口迁到该学区,从而达到择校的目的。(5)"以特长择校",是指学校以学生是否具有某项体育、音乐特长为依据选择学生。这导致许多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进入重点学校就读,不得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考取名目繁多的各种证书,这无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在以上五种择校方式中,"以分择校"虽然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它毕竟可以使那些家境贫寒,勤奋好学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变自身命运。因此,相比之下,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这都是目前最接近公平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因此,我们这里谈中小学择校行为对教育公平的危害性是针对除"以分择校"以外的其他择校方式而言的。
二、中小学择校行为对教育公平的危害性
对于择校,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学者支持择校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择校有助于实现人、财、物的合理流动,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有助于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进而促进整个教育系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择校奉行"谁交费,谁择校"的原则,这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受益的原则,对大家来说也是公平的。第三,择校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我们知道,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权利到重点学校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择校正好满足了这部分学生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如果仅仅由于学生所居住的小区不在某重点学校所在学区,就不允许这部分学生到重点学校就读,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对这部分学生是不公平的;另外,由于流动人口的不断出现,如果严格贯彻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允许择校的话,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必须回到原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这造成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对于以上学者主张择校的观点和理由,作者不太赞成。具体理由如下:
1、择校行为加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
择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促进了学校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但事实上加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学校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人们更多倾向于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这使得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差的学校越来越差。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