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问题探讨
时间:2014-02-28 16:02
来源:发表吧
作者:尹慧
点击:
次
【摘要】应用红色资源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要注意克服红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时间久远性、空间分散性、形式单一性等问题,注重拉近距离,赋予红色资源时代元素;建立虚拟红色教育阵地,改善资源分布零散化与模式单一化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应用
红色资源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和文化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极为重要的精神、物质财富,也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然而,当今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的应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理想的教育效果,值得我们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深思。
一、红色资源科学内涵
近年来,红色资源的开发、应用、保护等问题已成为众学者专家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笔者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炼后,得出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的再认识。笔者认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我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重要价值作用和深刻意义的精神和物质载体的总和。
从本质上来看,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国各族人民从革命斗争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留下来的精神产物和奋斗足迹,通过历史文物、革命遗址等多种具体的形式立体的展现出来。红色资源是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沉淀出来的厚重的精神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从功能上来看,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追求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的有力见证,这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决定了红色资源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它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发挥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利用所存在的新问题
1、时间上的久远性,导致学生出现距离感
从人的天性出发,能够让教育对象易于接受同时又有足够兴趣的事物,往往是时下刚发生的,距离最近的事物。红色资源虽然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精神、物质载体,但其主体仍然是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物质载体,是对那段峥嵘革命岁月的真实写照。几十年岁月的沉淀,红色革命精神和物质载体从未被我们忘却和丢弃,并一直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起着教育作用。但是这其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红色资源时间上的久远性使得它与当今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尤其是出生在"90后"的大学生们,相当多的学生对党的历史了解不清,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以至于在社会上出现了"红色文化过时论"、"红色资源无用论"等可笑的无稽之谈。
2、空间上的分散性,学生难从整体把握
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我军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因此,在大部分斗争的岁月里,我国的革命旅程是在广袤的农村。再加之当时的形势处于敌强我弱的环境,因此我党我军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经历了十分绵长和辽阔的过程。革命的足迹遍布了我国的大江南北,因此红色资源散布在全国各地,地理位置也跨度较大。例如"长征",就是较为典型的分布零散,地理位置跨度较大的红色资源。在长征路上,革命遗址数不甚数,红色感人事迹不计其数,是我党我军极其珍贵的红色精神和物质财富。但是,将"长征"这一其分布散、范围广的红色资源直接运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存在着某些不完整性。一直都备受追捧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活动,仅是选取长征途中的部分路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艰苦卓越,若想让学生如同当年的红军战士那般的爬雪山、过草地,将整段长征道路走完,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不损坏其完整性的前提下,怎样将历时长久、地域辽阔的红色资源能够让学生更易于整体、全面、深刻地了解和学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模式上的单一性,学生易产生疲劳感
有调查显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人的各项感官敏感性的比例为:视觉为83%、听觉为11%、嗅觉为3.5%、味觉为1%。在接受红色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大部分是靠视觉来完成整个过程,没有全方位、立体的感受红色教育。并且多地区的红色资源在开发上雷同,使得开发方式千篇一律,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对红色资源印象不深刻,最终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怎样将现在单一的红色教育形式变得更加立体生动,是提高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关键问题。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