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敏捷性的本科专业设置机制建设与研究
时间:2014-02-20 14:26
来源:发表吧
作者:魏小琳
点击:
次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放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高校应探索建立专业设置新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加紧贴社会需求、专业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选择。绍兴文理学院从专业与学科相互关系的视角探索构建敏捷的本科专业设置机制,从原来固定的计划供给式的"专业规定课程",逐步向灵活的市场匹配式的"课程组合专业"发展。
关键词:高校;专业建设;课程组合
国家正逐渐放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以促进高校主动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起灵活、高效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引入制造业中的敏捷性概念,从专业与学科相互关系的视角探索创新本科专业设置机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改革缘起
绍兴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和国内其他新建院校的发展历程相似,学校历经合并、升格,经过不断的重组、扩充,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升,2013年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在全国新建地方院校中名列前茅。作为由几所专科学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学校专业齐全但传统的基础性专业所占比例较高,专业的调整和优化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一个现实难题。但是,正如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一样,长期以来学校的专业设置遵循的是一种传统的固定的计划供给式的"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即由专业"圈定"课程[1],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学校根据专业目标制定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这种模式造成了"专业实体化",由此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一是导致学科碎片化,学科资源被人为分割在不同的专业而不能在全校共享。因为在"专业规定课程"模式下,学校按专业配置教学资源,每个专业都有其固定的教师、教学设备和专业实验室,每个专业按各自要求统一设置课程、统一组织教学,所有的教学资源都"捆绑"于"专业"之上,且只服务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
二是导致跨学院专业的合并和调整十分困难,新增专业成本大、周期长。"专业规定课程"模式下,专业合并和调整的实质是教学资源的再配置和各院(系)利益的再调整,因此总是非常困难,而且常常出现几个院(系)同时争抢一个专业的现象。而专业管理的封闭性又使学校每增设一个新专业就需要配置一批教学设备、招收一批师资。由此造成教学资源重复配置、专业调整成本很高。
三是限制了跨学科、跨院系专业的发展,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综合性人才。而"专业规定课程"模式下,各专业的教师只为本专业的学生开课、上课,一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只服务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生因此被固化在某个专业,缺乏选择教师、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的权利,这种封闭式管理无疑制约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由此可见,传统的"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多变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才能更好更高效地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专业'问题的实质。"[2]高校必须探索建立起一种新的专业设置机制,从而既能保证专业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又能防止专业在学科逻辑下的不断细分。2009年以来绍兴文理学院努力探索建立起学科支撑下的本科教学体系,创新本科专业设置机制,以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品质。
二、改革的理论逻辑基础
1.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
我们常常把专业、学科相提并论,其实,学科和专业的性质并不相同。从知识形态上看,专业源于具体社会劳动或某类职业,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的,因而是不断分化的。而学科则源于知识劳动的分工而得以发展,表现为一门门领域清晰的知识体系,因而是相对稳定的。学科与专业之间通过课程相联系,因为每个专业都是由一组课程通过一定方式的组合而生成的,因此,专业是生成的,其实质就是"课程的组合"、是课程的集合体。专业的数量和质量由课程决定,看一个专业的水平是否高,就需要看那个课程集合体中每一门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如何。高校能够提供的课程数量越大,那它组合课程、开设专业的能力也就越强。而学科水平则是开发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师资才能开设出数量众多的、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
专业与学科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专业可与一个学科相对应,但也可以是跨多个学科的。当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作为社会职业的专业则是灵活多变的,且越来越呈现跨学科的特性。专业的这种分化和多变,需要高校不断开发新课程、组合新的课程集合体,为社会、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专业。因此,从社会外部看,高校是由一个一个的专业组成的,因为专业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高校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而从高校内部看,高校则是由一个一个的学科组成的,学科水平反映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课程开发能力。
2.课程组合专业:一种敏捷的专业设置机制
如果说传统的"专业规定课程"是一种固定的计划供给式模式,那么"课程组合专业"则遵循知识体系的逻辑,将本来独立存在的一门门课程通过组合而成为一个个不同的专业,是一种灵活的市场匹配式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专业"完全不是一个实体组织,专业设置也就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校以课程管理为平台,以学生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和政府治理需求为导向,可以自主生成、调整专业,实现专业的灵活变化。二是高校可以有机组合多学科课程,开设跨学科、综合性专业,实现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三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与兴趣爱好自行组合课程,形成个人专业,使高等教育能为具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提供成才途径,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动态化。四是高校可以在全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因为专业不再是单独的教学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在极端情况下,一个学院可以没有一个学生,但也可以上很多课"[3],因为每个院(系)开出的课程都可以由全校学生来选修,每个专业都可以在全校组织课程,从而消解专业的规模效益,提高学校整体的规模效益。
三、改革实践
1.重构基层学术组织,建构"校-院-学科"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组织架构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组织结构通常是"校-院-系"或"校-学部-院-系"的模式,本质上"系"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基层学术组织,但在长期的办学中"系"事实上也已经成为行政管理单位,这也是造成专业实体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初绍兴文理学院启动了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核心是建构"校-院-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组织两级管理,撤销了系。学校实体性的基层学术组织是基于学科体系而建立的,定名为"学科组织",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下的方向上建立。
在这一组织架构中,行政工作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管理重心由学校下移到了学院,学院成为党政管理、教学管理平台,纵向上减少了管理层次;学术管理的重心在学科组织,学科在学院领导下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校院两级共同为学科提供服务、进行学术评价与协调。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