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数学文化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2)
时间:2014-02-20 14:23
来源:发表吧
作者:张立卓
点击:
次
(6)融"探究式教学法"于数学教学中。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思维情境,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引导学生以探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从把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引导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这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也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寓教学内容于思维情境之中,就是使抽象的数学理论更为直观、生动与鲜活,激活学生的兴趣。寓教于研,就是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思维情境中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7)开发课外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在合作性环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依据课程进度,围绕着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兴趣设计研讨主题、布置案例、向学生推荐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以及一些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研讨、阅读与探究,逐步树立科学研究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研究能力,以使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得以提炼、拓广与升华,使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外得以延续与伸展。
(8)改革课程成绩教学评价机制。好的评价模式不仅引领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握教学改革的脉搏,而且也可以促进与深化教学改革的跟进与发展。学生成绩可由下面各项成绩综合评定:出勤5%+(作业+讨论题)15%+数学实验5%+读书报告(课程论文)5%+(随堂测验+期中测试)10%+期末测试60%。
三、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首先,学科交叉是当今科技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真正有良好数学基础的经济人才应是受社会相关领域欢迎与认可的。因此,更应强调数学学科与经济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即将数学的通识基础与专业理论协同并进与发展。其次,以探究为基础,寓教于研,将数学的理性思维与经济模型思维相结合才是未来经济专业发展的关键。
(2)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第一,导师制就是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业与自身成长的全过程。第二,小班化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才能着实将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落地。第三,个性化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导师制、小班化和国际化是途径。学校要有特色,学生更要有特长,特色支撑特长,创新就是与众不同,特长是特色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标志。创新人才=创新潜力+数学思维+专业特长。第四,国际化就是要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当然这不仅局限于学生间的异地交流,还应强调教育平台的对接。目前,网络公开课的迅速崛起与发展,是近年国际大学数学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借助它,可以实现教育平等、知识共享、共同参与学习、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考虑将国际数学Moocs(MassivelyOpenOnlineCourses)平台建成中国Moocs平台,打开对外开放窗口,真正实现数学教育国际化,营造更有利于国际间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11]。
(3)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首先,顶层设计是方向。瞄准本学科领域10年左右可能形成的前沿热门重大课题,以10年目标为基础,战略谋划培养方案,确定研究方向,科学配置课程体系,待学生博士毕业正好步入学科前沿研究领域,成为本专业的创新人才或领军者。其次,少而精是原则。学习数学一定要领会思想、掌握方法,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拥有个性化学习与汲取思想是孕育学生特长的必要环节。最后,通识性是基础。奠定数学基础,提升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大科学思想[11],用数学基础引领专业发展,通过专业需求反过来带动数学学习与跟进。
(4)关于融数学文化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在数学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忽视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状况,从变革只注重少数几门经典数学课程的纵向灌输的传统教学壁垒入手,构建引导学生从横向视角去领略、品位和欣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数学精神的新模式,使纵横两种教学模式共同搭建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以使数学文化沁入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使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第二,无论是弘扬数学文化,还是提升数学素养,都应该是以传授数学理论为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的,而不要把它视为课程之外的东西加以添加,因此更应强调探究式教学法设计的作用与意义。第三,数学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强调趣味性与历史故事方面,而应以传承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性、思想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文
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形成一个数学文化"场",以更好地彰显它的辐射作用与潜在能量。第四,目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各专业学生共处同一平台,将所学的数学理论,酣畅淋漓地付诸于实践,彻底地体验了如何用所学的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说尤为宝贵,从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数学精神之于经济专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与深远影响,佐证了数学文化融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因此,学校与教师都应重视这类赛事,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奖励幅度,以赛事来推动数学教学与学科发展。
我们即将步入大数据时代,处理大数据需要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科学计算,因此大数据时代也是数学时代。大数据时代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教学实验平台,这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应对?任重而道远,改革创新理念迫在眉睫。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大学数学教学抓起,它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先接触的核心基础课程,只有夯实数学基础,才能谈得上良好的专业发展,因此融数学文化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也是重中之首。
参考文献:
[1][9]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7,31-33.
[2][3]顾沛.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2,41-49.
[4]方延明.数学文化(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序言.
[5]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