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

时间:2014-02-20 14:17 来源:发表吧 作者:方光华 点击:

  2.坚持开放课程与通识课程建设相融通
  综合性大学通过文理工等多学科的整合教育给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开阔其文化视野,充实其文化底蕴,最终提高其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辐射作用,扩大优质课程的共享面,组织建设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网上通选课程,供全国本科院校学生选学[5]。西北大学早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培养"博古通今,适于世用"的"庠序通才"[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着力构建我校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目前已形成由历史与文化类、社会科学类、语言文学类、科学技术与工程类、宗教哲学及其他、心理学类、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七大模块100多门课程组成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建设经验。近年来,学校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提出要重点建设30门左右由著名教授主持、教学团队水平高、学生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校级品牌课程。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学习观摩国内外已上网的公开课程,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遴选推荐视频公开课程。我校"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化石趣谈"课程都是多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其讲授内容和方式都得到了本校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充分肯定与认可。这些课程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在"爱课程"等网站上网,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欢迎,反响强烈。此外,学校还依托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将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名师名课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充实完善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目前,除了我校自主建设的课程外,还选取了南开大学"化学与社会"、哈佛大学"正义"、耶鲁大学"博弈论"、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导论"等课程供学生通过网络完成相关学习和修读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坚持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建设相融通
  在"慕课"模式下,大学课程、课堂教学、学习进程、学生体验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很多院校在网上提供课程乃至完整的学位培养计划,打破了大学的"象牙塔",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与传统的视频开放课程相比,"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和互动,巩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7]。这种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通的教学方式是未来网络开放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网络课程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慕课的兴起,国内许多地区和高校也在大力建设课程共享平台,如上海成立了专门机构积极推动30所成员高校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重庆大学发起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华中师范大学宣布未来3年内要将所有本科课程录制教学视频等。网络课堂和混合式课堂将成为该校的常规课堂。我校在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出台了《西北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网上视频选修课程)管理办法》,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通,注重过程管理,确保学习质量。学校根据课程所属学科专业,以院系为单位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必须为教授职称。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向学生公布网上视频选修课程名称、授课内容、教学团队、考核要求等相关信息,并组织学生选课。网上视频选修课程均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规定的开放时间段内自行安排完成课程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需按要求完成各项考核,按时间提交论文、作业等,网上视频选修课程学分计入通识课程总学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学校将以授课为主的开放课程与参与式、探讨式教学相结合,将线上授课与线下辅导相结合,加强学习过程考核。通过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与反馈,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本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促进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下一步在更大的平台上推广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网上视频课程"假学习,真娱乐"的现象,真正将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
  三、对大学开放课程的理性认识与思考
  大学开放课程建设是国家战略基础上的系统工程。与国外网络公开课相比,国内开放课程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学习支持系统和使用效率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借鉴国外开放课程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建立我国开放课程发展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1.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推动开放课程持续发展
  课程开放与共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向世界解读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正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国人智慧,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实力的有效途径。我国高校的开放课程刚刚起步,还需要更多高品质的课程向国内外开放,更好地发挥引领社会文化的大学使命。因此,做好我国开放课程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就势在必行。高校是开放课程建设的主体,为开放课程可持续发展提供课程资源。国家应为高校开放课程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技术支持,积极发挥高校在开放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开放意味着接纳与融入,兼容并包,吐故纳新,是教育进步的体现。通过开放与展示,有利于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并使得各高校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放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供社会比较、评价,进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放课程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进行开放课程规划时,高校应立足于学校定位、类型和层次,探索体现学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避免流于形式。
  2.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现阶段,高校开放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是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教学地位的实际弱势和保障不力也使得教师不愿静下心来真正深入教学研究。开放课程建设的实际困境是,学校很难调动教师参与开放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课程负责人也很难调动课程团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放课程建设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课程团队成员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必要培训。主讲教师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关注度较高,但对影响开放课程效果的教学设计缺乏深入考虑。开放课程效果整体上仍不如人意,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学生参与度比较低。事实上"教师需要得到专业化的教学设计师的帮助,得到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成功的网上课程开发最重要的不是经费,而是高水平的内容+教学设计技术"[8]。要提高我国开放课程质量和课程效果,需改变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标准,使教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研究课程,并借鉴国外成功的网络公开课做法,为教学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培训。通过尝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开放课程的吸引力。
  3.构建社会终身学习体系,提高开放课程使用效率
  随着我国受教育人群的不断增多,社会大众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自身知识体系更新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终身学习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目前我国高校学习制度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知识体系更新的需求,开放课程正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共享的举措。在建立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和平台来保障学习效果之外,还需为完成课程学习的学习者提供学分、学历和学位等学习资格认证。参加网络学习的学习者一部分是由于兴趣使然,其目的是为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另一部分由于就业、升职、加薪和学历提升等压力,其对学分、学历等也有一定的需求。"没有对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后希望能满足自己就业、晋职、加薪和学历提升等多种利益需求的政策激励设计,学习者仅凭个人兴趣学习难以坚持,学习者队伍也难以扩大"[9]。因此,开放课程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达到改善自身生活和工作条件的目标,是提高开放课程使用效率、建立民众终身学习体系的应有之举。
  参考文献:
  [1]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7]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N].光明日报,2013-08-21.
  [3]方光华.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大力推进特色学科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42-43.
  [4]别敦荣,徐警武.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6):94.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