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区域效应差异
时间:2014-02-13 16:30
来源:发表吧
作者:刘东皇 孟范昆
点击:
次
内容摘要:理论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基于我国1999-2011年间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而得出二者在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效应差异。全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并不成立;从区域效应上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在中部地区不成立,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推动作用仅在中部地区成立。最后,文章指出应努力推进两者良性互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效应
引言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05.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65731.3亿元,增长了约128倍;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21810元,增长了约63倍。经济发展带来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收入水平的提升则增强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311.2元增长到2011年的15161元,增长了近50倍。在消费结构方面,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575下降到2011年的0.363,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减少其基本消费支出,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劳动力)的布局会由一、二、三产业向三、二、一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分别是30.2%、48.2%和21.6%,2011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变为10.0%、46.6%和43.4%。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在持续升级。
理论上,"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法则"存在相互推动的内在联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启湘等(2005)、吴定玉等(2007)和周辉(2012)分别以河南省、湖南省和上海市为例,研究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提出消费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观点。庄燕君(2005)基于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消费结构的关系。邬德政(2008)则运用协整检验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不同,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城乡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孟范昆等,2012)。由此,本文采用城镇样本,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两者的协调发展问题,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1)
i为省区标志,t为时期标志。本文建立如下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
模型一:(2)
模型二:(3)
其中,α、β、Γ、φ、ν、λ均为待估系数,模型一可以分析产业结构(IR)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模型二则可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CR)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要使理论上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关系成立,则相关系数和应为负值。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样本数据包括31个省市。基于数据完整性的考虑,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0-2012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使用的是相对量指标,并不需要剔除价格的影响。具体指标选取如下:
产业结构指标(IR):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可以用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这些指标,本文选用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指标为当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GDP,其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层次越高。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指标(CR):恩格尔系数是其通用的指标,本文选择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衡量居民消费结构,其值越小,说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