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及流通发展战略(2)
时间:2013-12-21 09:31
来源:发表吧
作者: 夏春玉 丁涛
点击:
次
(一)流通是高价值环节
流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的流通主要指狭义的流通即商品流通,指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它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夏春玉,2005)。具体而言,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解释流通的含义。微观意义上的流通,是指企业的流通,涉及到企业的品牌推广、渠道网络建设、物流及供应链组织与管理等问题。宏观意义上的流通,是指全社会的商品流通,涉及到流通体制、批发零售及物流等流通产业的规模、效率、结构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不仅决定价值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而且直接参与价值创造。流通的价值创造主要通过物流与商流两个过程来实现,前者主要指产品的实体转移,其价值创造取决于以什么样的效率克服产品转移的时空限制;后者指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其价值创造取决于交易谈判时的议价能力。从全球价值链或微笑曲线上看,流通之所以成为高价值环节,是因为:
1.从企业组织层面上看,20世纪中后期,“以顾客为中心”经营理念带来了企业组织的根本性变革,“销售”由附属地位发展为独立的甚至核心的“营销职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组织的兴起,营销在企业组织中的战略地位更加显要。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跨国公司逐渐转变成专注于品牌、销售等流通环节的国际采购商,如阿迪达斯、耐克等。
2.从产业层面上看,流通产业的影响力骤增。随着发达国家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财富巨头开始出现在零售业中,如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法国的家乐福、英国的特易购等。在近十几年的财富500强中,包括零售、批发和物流在内的流通企业有近100家,约占500强的1/5,其中零售企业约有50家,占500强企业中的1/10,沃尔玛曾因多年蝉联榜首而备受关注。正如德鲁克所指出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经济权力正在迅速从制造商向经销商和零售商转移。
3.从国家层面看,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美国不仅拥有众多的世界知名品牌,而且还是一个零售大国。据统计,在近十几年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零售企业中,美国占据了一半以上。在美国的第三产业中,零售批发的销售规模也遥遥领先于保险、医疗保健、银行金融等其他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也表现在流通竞争力上。
4.流通环节不仅控制低端制造,而且对研发或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国际大型采购商通过对流通环节的控制,使低端制造业对生产技术和设备等投入依赖于从发达国家的引进,致使本土的相关产业失去了国内市场,从而失去了技术创新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何难以突破。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看,“流通”是令人担忧的一个环节。从微观层面看,本土企业的营销能力偏弱,尤其缺乏强有力的民族品牌。已经较为成功的民族品牌往往又成为外资收购的对象。外资企业不仅收购了我国的民族品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本土企业的分销渠道。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的流通业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不仅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企业,而且整个流通产业的竞争力与服务水平也比较低,全社会的流通效率不高,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其价值创造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流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应当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的方向。
(二)流通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意义
从微观看,转方式、调结构主要指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宏观看,转方式、调结构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或产业升级,即由“两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向“两低一高”(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调整。转方式、调结构对于我国而言,包括由外需经济为主向内需经济为主调整;由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调整;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调整等。显然,流通对上述各种含义的转方式与调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的流通力对价值增值的贡献。从微观层面上看,流通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企业的流通力对价值增值的贡献。处在微笑曲线低端的制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低并不是因为生产能力弱,而是因为对利益分配的控制能力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的竞争力和收益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品牌营销、渠道网络建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企业流通力的水平。流通力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实际上控制着利益的分配,决定了财富由加工制造环节源源不断流向流通环节。因此,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不能局限于工艺流程等技术层面上的提升,而应该加强企业流通能力的建设。
2.流通产业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意义。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增加GDP、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作为市场组织者的流通产业有助于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国内区域间分工和区际贸易,并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首先,流通产业有助于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效对接。连接或媒介生产与消费是流通的基本功能,而专业化、社会化的流通产业之所以产生并存在就是因为它能比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自我对接更专业、更及时、更方便、更优质、更廉价。因为流通产业本身就是一部系统的高度专业化与社会化的“营销”机器,这部机器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生产者寻找消费者,也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物色合宜的生产者及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并最终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效对接,完成其价值创造的使命。流通产业对接生产与消费的“有效”程度,取决于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包括效率、成本与服务质量等。因此,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全社会营销能力或流通能力的高低,从而也决定了全社会生产与消费有效连接程度的高低,进而决定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和全社会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能力的高低。
其次,流通产业有助于降低区域间的交易费用,进而促进区域间分工和区际贸易。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间有着不同的自然禀赋或比较优势,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因而,我国天然具备建立一个基于国内区域间不同比较优势的有效分工体系所必要的条件。然而,我国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趋同、市场分割、城乡二元等顽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由于很多地方都同时对准国外市场,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因而缺乏相互交换的产品,地区间贸易随之萎缩,分工必然受压抑。因此,国内市场潜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我国制造业参与的价值链主要是由国际大型流通企业或采购商主导和驱动的。这说明强大的流通产业有助于推动国内市场分工体系的形成。流通产业的经济性质,即交易服务的专业化生产者及其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等专业功能,决定了其在促进区域间分工和区际贸易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最后,流通产业有助于产业升级,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从全球价值链可以看出,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企业多属于制造业,而没有大型流通企业,流通这个高价值、高服务的战略环节自然就被其他国家占据。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缺少流通这个高价值环节,而且导致我国制造业的高级化或产业升级进程受制于国际大型流通企业。因此,发展流通产业,培育大型的流通企业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向着高附加值化、服务化和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流通发展战略要点
本文认为,扩内需难、调结构难、转方式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能力不强。国内市场流通不畅,使生产与消费之间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导致生产企业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持,更难以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企业自身的流通能力薄弱,同时又缺少本土的大型流通企业,致使本土企业不但失去了财富分配的控制权,而且由于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失去了产业升级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认为全社会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流通,将流通能力建设作为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基本路径。
(一)提高全社会对流通战略地位的认识
长期以来,无论政策层面还是学术研究领域,流通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当前一个紧要工作,就是要转变人们“重生产、轻流通”、“重外需,轻内需”、“重外贸、轻内贸”的思维定式。为此,可以考虑:一是组建官方或支持非官方的“流通宣讲团”,自建或利用各种平台、机会,向流通以外的行业、部门营销流通理论、流通知识,以及流通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二是鼓励并支持各类非政府组织,特别是高校及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学者深入开展流通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壮大研究队伍,使其成为向全社会营销、传播“流通知识”的第三方力量。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