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伦理治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3)
时间:2013-12-20 13:18
来源:发表吧
作者:柴艳萍
点击:
次
1.伦理治理的难点、困境
第一,当前社会道德问题突出。良好的道德是伦理治理的基本前提,但是当前我国的公民道德及道德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将当代中国的道德失范分为四类:即经济领域的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尤其是问题食品、豆腐渣工程等直接损害国家和民众利益;政治领域的忽视大多数民众的自由、民主与平等,部分官员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文化领域的文化价值观扭曲,把低俗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社会领域的违法强制拆迁,粗暴处理群体事件,缺乏理性地盲目上访,利益分配不公等;生态领域的滥用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广州大学罗明星教授认为,当前道德教育与建设存在片面强调道德高尚性的问题,造成高尚对生命和生活的僭越,使人的目的性异化,道德与人疏离,并大大降低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
第二,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认为,当前道德参与社会管理的手段单一、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地方实践能否复制、能否上升为具有推广价值的普遍经验也是个问题,这都使得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三,道德与制度的整合机制不健全。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烈的经济冲动往往会冲垮道德的防线,因此,必须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结合起来,将伦理治理与法律治理结合起来。在社会管理中对任何一方的忽视与偏废,都将无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但是,与会者认为当前伦理和制度的功能整合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路径。伦理如何具体与法律制度、行政组织制度衔接,并且如何发挥伦理在以上诸领域从制度立意、制订、执行以及效力等问题上的独特作用以及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方式发挥作用,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伦理治理的未来趋势
与会代表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手段、治理模式等方面对伦理治理的创新发展与未来趋势进行了研讨和展望,认为伦理治理应该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伦理治理的主体创新。河北师范大学王维国博士主张应关切治理主体的道德资格,对政府等治理主体实施道德准入制,让具有高尚道德、公共精神的人承担社会治理工作。南昌工程学院汪荣有教授认为坚持和实现干部清正,对于推进党的建设,进行伦理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伦理治理的方式创新。从单向度的管治转向各主体间的协商决策、合作管理。浙江省委党校何建华教授认为,伦理治理必须建立规范的各阶层相互对话、交流的社会协商机制,使各阶层的愿望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及时表达出来,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三,伦理治理的手段创新。江苏师范大学刘琳教授认为伦理治理不可能是单纯的伦理手段发挥作用,必须实现与社会机制相结合。从当前情况来看,有三种社会机制是相对有效的:信用评估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和法治保障机制。
第四,伦理治理的机制创新。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认为,伦理治理应该有两种作用机制:一种是道德自身运行机制,即道德发挥主体的良心、信念的自律精神以及社会舆论褒善贬恶的道德评价作用;另一种是道德借力运行机制,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道德精神和原则渗透于法律、规章制度中,使道德获得一种强硬的外壳和运行机制而发挥作用;二是维护良法本身。
第五,伦理治理的秩序创新。从纯强制性秩序转为强制性秩序与伦理的自治自律性秩序并重,让制度充分发挥其保障职能,形成自律、自强和自尊的公共性精神。
第六,伦理治理的环境创新。伦理治理需要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与环境,因此,围绕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南京审计学院郭建新教授认为,道德建设不能限于道德教育,而应突出公民的主体地位,采用“活动参与”的方式,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经济手段与法律支撑相结合。江苏师范大学陈延斌教授认为,加强道德建设需深化各项改革,加速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着力端正党风,搞好廉政建设;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道德认知和判断、选择能力,创造弘扬善良、抑制邪恶的舆论氛围;强化法律和政策手段,铲除消极道德现象滋生和复萌的土壤。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