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路探析(2)
时间:2013-12-11 14:30
来源:发表吧
作者:葛立方
点击:
次
据测算,城市每增加1个人口;平均增加10万元的公共设施投资,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以及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据《宁夏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末,自治区总人口将控制在675万人以内,按照“十二五”末期全区55%的城镇化率测算,预计到2015年,宁夏城镇人口将达到371.25万人,2012年末全区城镇人口为327.96万人,则2013-2015年,宁夏将新增43.29万城镇人口。按照城市每新增1人,平均增加10万元的公共设施投资计算,2013-2015年自治区将新增公共设施投资432.9亿元。
而目前宁夏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尚未完善,多数城镇的公共设施建设完全依赖财政拨款,在现行城乡管理与财政体制下,城镇与村庄建设资金难以保障。此外,宁夏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而银行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来源,受到监管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整顿影响,融资平台贷款业务受限,除交通、水利、保障性住房等行业以外,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较为困难。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面临严峻考验。
二、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探析
(一)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镇定位
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加快构筑“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以固原市为次中心、以100个重点镇和3000个中心村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引导人口、产业重点向沿黄经济区集聚、南部山区重点向固原市及县城集聚、村镇重点向重点镇和中心村集聚。
按照城市定位和区域分工协作确定各城市的优势和特色主导产业,避免雷同。沿黄地区重在提升城镇建设的档次和品位。中南部地区集中资金重点支持水源有保障、交通便利、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小城镇做大做强。
(二)强化产业支撑,吸纳农业转移劳动力
一是加快工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园区统筹规划,适度推进城镇与园区相向发展,促进“产城融合”;适度加快建设移民扶贫产业园,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引进力度,增强就业吸纳能力。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计划,扶持发展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三是拓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利用自治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其“最大就业容纳器”功能。
(三)建立健全促进农业人口转移相关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大力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做好城乡各类基础设施的衔接,加快城乡电网、信息通信一体化。
2.促进城镇人口集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确权机制,提高用地效率
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确权相关机制,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耕地资源向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培育和扶植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对散乱、废弃、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治,通过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方式,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降低人均用地标准,提高用地效率。
(2)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进城农民住房,鼓励农民进城安家落户
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其供应范围和供应对象,建议国家允许宁夏放宽保障性住房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纳入公租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在条件好的市县区探索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置换合作社股权的试点。支持农民在县城和中心镇依法依规建设租用住房。
(四)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加大山川统筹力度
加快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将中南部不适宜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移民搬迁,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引导移民形成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增收格局,促使分散在偏远山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居民向重点城镇集中,发挥城镇集聚效益;同时解决沿黄经济区劳动力短缺问题,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山川互利共赢,推进沿黄经济区与中南部地区同步发展。
(五)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推进制度改革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