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境界”论的理论根源及其现代审美转换(3)

时间:2013-12-10 16:09 来源:发表吧 作者:楚小庆 点击: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⑩
  诸公为何“所不许也”,其实就是诸公的艺术“意境”已经在这里被王国维延伸到了“人生之问题”的“境界”论的层面了。除了用语习惯这一理由之外,如果说这里先用“境界”,后连续用三个“境”而不用“境界”,还可以否认王国维存在这种延伸的犹豫;那么,在《文学小言》中表述相似内容,连续使用四个“阶级”,则更能体现作为艺术的“意境”向“人生之问题”的“境界”的转换: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这里的“文学亦然”,更说明了“阶级(境界)”是“人生之问题”的意义视域,“文学”的意境不过是与其相通的诗意境界。
  就以上论述来看,王国维的“境界”论在中国固有传统文化土壤和外来佛学基础之上,利用其西学修养的“真”和“理念”,将其在“艺术”和“人生”视域中实现了富有创造性的意义转换,赋予了“境界”理论新的学术含义和文化内涵。正是在此意义上讲,王国维的“境界”论不仅成就了《人间词话》的学术理论成就,也成就了王国维作为《人间词话》作者的优秀词人文化形象和学术权威地位,更重要的是“境界”论成就了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家和作为构建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体系之肇始的理论依据。
  (责任编辑:徐智本)
  ①刘纲纪《境界说》,《美学与艺术学研究论丛(2)》,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③张文勋《从佛学的“六根”“六境”说看艺术“境界”的审美心理因素》,《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④曾祖荫《中国佛教与美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页。
  ⑤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2页。
  ⑥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