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分析(2)
时间:2013-11-18 14:13
来源:发表吧
作者:发表吧张编辑
点击:
次
2高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
高校人文教育成效不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失衡,是高等教育发展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历来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能够带来实际社会效益的实用课程较为重视,而对长期才能看到社会影响的人文课程较为忽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脱节,很多大学生科学素养较高,但人文素养却较差,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片面发展,不利于其全面成长和发展。
3人文教育内容的欠缺和教育方法的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高等院校也在开设少量的人文教育学科,但往往只有几门公共政治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育方法较为单一,仅仅是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人文教育学科的特点,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把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根本没有得到体现,同时也没有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考虑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人文精神的培育应是在体悟中传递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觉。课堂讲授人文学科知识几乎成为很多高校人文精神培育的唯一模式,但这种实用的教育模式并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的内心,由于缺少人文关怀,缺失感悟体验,缺乏人文氛围,人文精神培育往往流于形式,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未实现较为有效地提升。
二、“主体参与体悟式”教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这一切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积极探求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我们以大学生为主体,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需求,结合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探索主体参与体悟式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以期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的改观。
(一)主体参与体悟式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
大多数高校人文精神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但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认知条件,是让人懂得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认知条件,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养成。但如果大学生仅仅掌握了一些人文知识,并不能说明就已经养成了人文精神,因为掌握人文知识仅仅是认知基础,还需要形成人文情感态度,养成人文精神品格,并转化为自觉的人文行为。并且掌握知识仅仅比较容易,通过开设人文课程、阅读人文书籍,开展人文讲座就可以实现,但形成人文情感态度,养成人文精神修养则属于情感精神层面。需要大学生具有自觉意识,达到体悟并内化成为自己的人文精神品格。
人文精神的培育更多的是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觉。“只有通过人文教育实践,主体与客体才能发生切实的情感关系,才能身临其境,体验、感悟主客体间的关系。‘悟’即个体经验情感的激活、提升与概括化过程。没有丰富的体验积淀,‘悟’就不易产生。”体悟是指有所体验且领悟,“体”即体验,实践;“悟”是反思,领悟。其中体验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通过“确定意识”与“存在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实现“人的理性”的不断增强。领悟则是反思人文教育过程,形成人文精神品格的探索过程。
主体参与体悟式人文精神培育具体是指以大学生为人文精神培育的参与主体,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个性需求,将人文精神培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课堂中所学的人文知识,并在人文精神培育体验中领悟获得未来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培养人文精神情感态度,人文精神品格,实践人文精神行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还应注重创设校园人文精神氛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学会探究,学会体悟,学会成长,学会发展,逐渐养成人文精神品格。
(二)主体参与体悟式人文精神培育的实施
主体参与体悟式培育是按照一定的人文教育目标和内容,创设一种“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人文精神生活体验氛围,让学生主体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通过不由自主地“体验”和“领悟”来实现人文精神品格的内化。
1以大学生为主体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