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2)

时间:2016-12-26 09:01 来源:www.fabiaoba.com 作者:干春晖,郑若谷 点击:

  第二产业对地区经济差距占据主导地位,在1978年贡献了地区经济差距的69.24%,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短暂时间有所上升,其后则处于下降状态,2007年其贡献度为38.97%。这一点不同于范剑勇,朱国林(2002),而与魏后凯(1997)类似。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发展对地区经济差距贡献较大也是必然,然而1978年第二产业份额为47.9%,2007年则为48.6%,但对地区经济差异的贡献却改变巨大,也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的。1978年之前,在原来计划体制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影响下,我国第二产业的地区分布是极不平衡,重工业生产和矿产资源采掘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和少数内地省份,主要轻工业消费品大都在三大直辖市生产,而沿海各省的第二产业受到较严的控制,第二产业的这种严重不平衡导致了我国较大的地区经济差距(1978年泰尔指数达0.3230)。为改变我国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改革之初的几年中主要是对工业进行不断调整,调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方向,注重消费品工业生产,促进轻工业快速增长。这段时期第二产业迅速增长,出现了第二产业贡献的短期增加。随后,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引进外资,越来越注重市场经济运行机理和原则,东部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的第二产业差距,因此,第二产业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不断降低。

  在2002年之前,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上升,但在2002年之后又略有降低。改革初期,我国第三产业非常落后,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在于直辖市和其他省份,但其比重较小,因此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并不大。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然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无疑在我国是有利于东部地区的,长期趋势的积累就形成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东、中、西部地区三个梯级,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也越来越大,2002年其贡献率已达39.47%,甚至略高于第二产业的39.43%。但“入世”之后,中国迅速融入全球,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使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程缓慢,第三产业开始滞后,而中西部地区在国家大战略的推动下第三产业得到了发展,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开始减小。

  尽管产业内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但是产业间差距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们的相对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是明显不同的,并且从近年的表现来看,产业间差异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表3及图2均表明1990年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转折,不论在产业内还是产业间都是如此。1990年之前中国尚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石磊等,2006),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工业结构调整、城市实行企业改革以及国家注重需求的引导、重视价值规律的运用等措施一方面大大促进了各产业内部发展,有助于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释放促进了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第三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也使生产率快速上升,而且产业结构优化也促进了产业之间协调和相互推动,因此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劳动者也都迅速分享到了成长的果实,产业间差距也快速减小。只是在这一减小过程中,产业内部的作用更强更猛而已。20世纪90年之后,中国开始走向结构性过剩经济,产品升级、产业调整和产权改革陷入困境,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地区在外来资本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产业发展又走向不平衡,产业内差距开始扩大。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开始提出西部开发,并在新千年之后又相继提出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中西部发展加快,2003年之后产业内差异略有收敛。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开始出现滞后,工业却快速发展,并在“入世”之后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由于中国工业是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处于价值链的较低端,难以形成与强大的工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也出现滞后,经济增长成果在产业部门之间分享很不对称,因此产业间差距又很快扩大,2007年贡献率达27.87%。

  三、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动态分解

  从前面的静态分解中,我们知道地区经济差距分为产业内和产业间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随着时间的推进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那么这种变化的结构性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一方面会对产业的地区分布产生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各地区的产业生产率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产业内差距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也使产业间的生产率差异发生改变,进而产业间差距也会变化。两种差异的变化使得地区经济差距发生演变,但是静态分解并不能反映这种结构性的影响,通过动态分解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

  1.泰尔指数的动态分解法

  我们采用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Methed)对泰尔指数进行动态分解,偏离—份额法最早由Fabricant(1942)提出,并经过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扩展,笔者发现泰尔指数也可以用这一方法进行分解。用上标t表示期末,上标0表示期初,并引入记号:WGi=XiX(ZiXi-lnXi),BGi=XiXln(XiX),则WGi表示产业i的地区经济差距,BGi表示产业i与其他产业之间差异程度。我们可以对两时期泰尔指数的变化进行分解:ΔTL=TLt-TL0=ni=1ΣstiWGti+ni=1ΣstiBGti-(ni=1Σs0iWG0i+ni=1Σs0iBG0i)=ni=1ΣΔsiWG0i+ni=1Σs0iΔWGi+ni=1ΣΔsiΔWGi产业内差距的变化+ni=1ΣΔsiBG0i+ni=1Σs0iΔBGi+ni=1ΣΔsiΔBGi产业间差距的变化=ni=1ΣΔsi(WG0i+BG0i)+ni=1Σs0i(ΔWGi+ΔBGi)+ni=1ΣΔsi(ΔBGi+ΔBGi)(5)地区经济差距是来自于产业内差距和产业间差距两个部分,其变化自然归因于两种差异的改变,通过动态分解,两个时期的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进一步被分解为6个部分。第(1)项表示在维持原有产业内差距不变的基础上,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带来的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结构效应I;第(2)项表示保持产业结构不变时,产业内差距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地区经济差距变化,它主要是由于产业在各地区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从而导致了产业所创造的新增财富在地区间的分配不均,各个产业的这种效应累加起来就是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增长效应I;第(3)项则是由产业结构和产业内差异同时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综合效应I;第(4)项表示在原来产业间差异条件下,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我们称为结构效应II;第(5)项表示在原有产业结构不变时,产业间差距发生了改变而带来的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而前文已经指出产业间差距是由部门间劳动者受益程度不一所致,因此产业间差距的改变实际上是各产业之间生产率的不同导致了新创造的价值在产业部门之间分配不均,我们称之为增长效应II;第(6)项表示由产业构成和产业间差距同时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综合效应II。第(1)项和第(4)项均是由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两项之和称为结构效应,它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第(2)项和第(5)项均表示由于产业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新增财富的重新分配而引起的经济差距变化,两项之和称为增长效应,它反映了产业在地区间以及各地区产业间的不平衡的成长对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影响;第(3)项和第(6)项之和称为综合效应,它反映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增长相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差距所造成的影响。

  2.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分解效应分析

  由于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经历了两次转折,因此我们将分解为三个阶段进行,2007年与1978年相比,地区经济差距是缩小了,然而促进这种变化的主要是增长效应(贡献率168.20%)而非结构效应(贡献率2.27%)。也就是说,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主要源自产业(包括产业内和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而产业结构的作用很微弱,两者的综合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从各个时期来看,结构效应对地区经济差距改变的影响却是非常显著的,甚至有时候超过了增长效应的影响(如1991—2003年间),这表明对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经济差距具有强烈的短期效果。结构效应、增长效应和综合效应在不同的时间对地区经济差距的相对影响力和作用方向也不相同,这表明了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上是因时而异的。我们知道,地区经济差距有两个来源:产业内差距和产业间差距。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增长对两种差异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结构效应、增长效应和综合效应对产业内差距和产业间差距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对产业内差距变化而言,增长效应占主导地位,结构效应次之,综合效应最小,不论在各个阶段还是整个1978—2007年间都是如此,只是在作用方向上存在区别。对于产业间差距的变化而言,在各阶段结构效应最为重要,增长效应次之,综合效应最小,在作用方向上也有所不同,而在整个1978—2007年间,综合效应和增长效应的重要性远远强于结构效应。在1978—2007年结构效应相对于产业内差异变化重要性也要小于各阶段。这再一次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拉长而减弱。同时,表明,不论是改革开放的整个30年还是各个阶段来看,产业内差距的改变总是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的主要原因,当然产业间差距的变化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结构效应、增长效应和综合效应对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上述影响与我国经济发展轨迹也是相契合的。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说明:①改革之前,我国偏向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仅导致当时地区差距的严重分化,也使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农村经济制度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全面铺开,农村生产力全面释放,对轻重工业比例的进行结构调整,以消费品工业发展为重点,注重需求的导向作用,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转向城镇,集体企业迅猛崛起,工业企业改革成为中心,同时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并在东部沿海城市实行开放政策,使得原先偏向于中西部的产业格局大幅改观。1978—1990年间的这些变化不论对于产业内差异还是产业间差异而言都是有益的,均迅速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差距的收敛。②1991—2003年,我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复杂化,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也开始不平衡起来。第一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27.1%下降到2003年的12.8%,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来说显然有些落差过大,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这符合工业发展的规律,但是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滞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种复杂的产业结构变化对于这一阶段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有极强的影响力,其贡献高达65.38%。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充裕的物质和人力资本,以及政策支持使得工业化进程得以迅速推进,与中西部的产业发展拉开了极大的距离。因此增长效应显著促进了产业内差异的扩大,但是我国制造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服务业的附加值也不高,部门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并不十分明显,部门间的增长效应反而抵消了产业内的增长效应,最终在1990—2003年间,生产率增长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十分微弱。③2003年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又迎来了另一个拐点,这得益于中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开始融入全球格局。中国经济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在出口的推动下,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中西部地区也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指导下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连年超过两位数,生产率的提高和中西部的加快发展使得地区经济差距开始减小。然而,中国的世界工厂却是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供应为基础的,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关联作用不大,产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结构效应反而阻碍了地区经济差距的减小。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