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对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对空间意象的考察(4)

时间:2013-10-30 15:07 来源:发表吧 作者:仲红卫 点击:

  儒者的理想,是不断地培养、砥砺自己内在的仁德,并将此仁德运用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落差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虽然当时就被人们称为"圣人",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失败者。那些见诸史书记载的士人,不要说像杜甫那样根本没有机会实践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之伟大抱负者,即便曾身居高位如张九龄、王安石等辈,其政治理想也终于未能实现。在理想失落之时,士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何在呢?孔子已经给出了答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也就是离开政治漩涡去寻找一个能够保全自己人格的所在。与老庄一脉以退隐求取生命与人格的保全不同,儒者的退隐虽然也有保全生命与人格的一面,但更多地是为了在一种远离政治风暴的朴素生活中反观自身,以便更好地砥砺自己的内在修养。如果说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链条中,怨刺型乡村意象之建构代表着儒家士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意愿,那么理想的田园意象的建构,就是退回到修身这一起点,其目的是让自己的心灵处于一种内外和谐的状态,以更好地领悟所谓的"道"。就此而言,表面上看起来如此对立的理想型乡村意象和怨刺型乡村意象,不过是士人们在穷与达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下,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展示儒家的基本价值观而已。

  对城市生活的批判从相反的方向显示了儒家基本价值观对士人的巨大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知识环境和人际网络等等虽然为士人们所依恋,事实上也为他们提供了实现理想的条件,但是城市生活的奢靡和商业化却对士人之"德"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人自古崇尚节俭,先秦的老庄和墨子之徒认为物质生活越简单越好,儒者虽不一概反对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肯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但对超出礼之要求的物质追求同样持批判态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奢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等等类似训诫都指出,以弘道为己任的君子不能被人欲所左右,一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都不能有损于君子之仁德。降至宋代,理学家更加把所谓"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传统思想对待"人欲"的批判态度常常使士人们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他们既想享受城市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同时又对这种建立在"人欲"之上的享受感到不安。诗歌中"反城市话语"的形成,就是这种矛盾状态的表现。日本学者山口久和在讨论近世末期以降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变化时,认为当时形成于士大夫阶层中的"反城市话语","是在试图传达着某种真理。那是权力关系、世界观、文化偏见、审美观等儒教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更可以说是将村落共同体(乡村)的伦理的情绪理想化了的原始儒家以来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中的体现。"因此"并非知识分子创造了话语,而是话语借知识分子之口述说着自身的反城市情绪--和乡村的东西有着密切联系的儒教的价值观。"〔16〕山口久和对"反城市话语"和儒教价值观两者间关系的分析可谓深刻,不过"反城市话语"的出现要远远早于他所认为的十六世纪,而可以说从汉唐以来即已形成。只是因为城市商品经济在宋以后的持续发展,使得士人之实际生活和内在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更加剧烈,且到了明以后已格外明显化而已。

  除了对"德"的挑战外,城市还与士人的社会理想相抵触。儒者"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落实到现实层面,就是希望造就《礼记·礼运》所憧憬的"大同世界"。而造就此一理想世界之基本途径,是实行孟子所谓王道。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仁爱治民而后者以强力服民。以仁爱治民,首先要做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此为"王道之始"。如果统治者自己"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所治之区却"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这叫做"率兽而食人"--"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然儒家虽有此对行政者之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却少能实现。尤其在城市逐渐发达以后,因为贵族和官僚集中居住在城市,所以使得阶级、阶层之间的差距显得更为突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不绝如缕。士人们在自己的诗中描写这种贵与贱、富与贫之间的对立状况,可以视为他们出于"仁"的价值观而对当权者的一种批评和呼吁,而不是因为他们具有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自觉。

  总之,对乡村生活的肯定和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展示了传统儒家士人所共有的基本价值观,由此造成的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的对立也是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主流。明清以后,随着士商互动的频繁和儒学的再次转向,〔17〕虽然出现了许多肯定城市生活的作品,但却无法完全改写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之间已经建构起来的对立关系。甚至直到今天,这种对立关系还在影响着知识分子的写作。

  四、小结

  美国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家斯蒂芬·葛林伯雷说:

  艺术作品本身是一系列人为操纵的产物,……艺术作品是一番谈判(negotiation)以后的产物,谈判的一方是一个或一群创作者,他们掌握了一套复杂的、人所公认的创作成规,另一方则是社会机制和实践。为使谈判达成协议,艺术家需要创造出一种在有意义的、互利的交易中得到承认的通货。有必要强调,这里不仅包含了占为己有的过程,也包含着交易的过程。艺术的存在总是隐含着一种回报,通常这种回报以快感和兴趣来衡量。我应该补充说,这里总要涉及到社会的主宰通货--金钱和声誉。我这里用的"通货"是一个比喻,意指使一种交易成为可能的系统调节、象征过程和信贷网络。"通货"和"谈判"这两个术语就是我们的操纵和对相关系统所作调节的代码。〔18〕

  葛林伯雷的意思是说,艺术创作通常具有某种特殊的目的,或者是为金钱,或者是为声誉。为了达到目的,艺术家需要创造出一种被社会承认的"艺术通货"。如果从这个理论来理解,我们可以说,古代士人们创作诗歌也有自己的目的,即用来获得社会声誉。检视各类史籍,士人以写诗求取声誉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譬如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曾希望以诗歌求得权贵赏识。另一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是因为《赋得古原草离别》一诗获得顾况激赏而暴得大名。诗歌唱和、互赠所以成为士人们之间最常见的交往方式,其目的并不仅仅在借助诗歌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而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而这些都是作为社会精英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