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基是优质高中的使命 (2)
我的同学在美国完成研究生学业,期间特别注意到中美学生在问题讨论、完成作业、个人讲座、考试的全程学习中,存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上的差异。她在观察和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在概念形成中就有非常显著的差别。中国的儿童记住的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美国的儿童记住的多是一些细节;中国的儿童都是在老师给出的多个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案,美国的儿童一般都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提出假设或想象可能的方案;中国的儿童一般是寻找证据证明老师的结论或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多是一种证实的方法,因此很少对结论提出质疑,相信书本、老师的讲授结论,记忆结论多,关注概念或结论形成过程的少;美国的儿童一般是对自己的假设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或他人的结论存在不足,多是一种证伪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观念中通过提出问题模型,不断自我追问模型的正确,不轻信结论和原理,质疑精神从概念的形成中滋生出来,这恰恰是创新精神产生的最佳土壤。而这种概念形成路径的不同,在儿童期就表现出来,12年的教育都是如此,培养的一定是极具创新精神的学生。2008年有一组研究数据说明,中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中国学生优势明显;在解决基本数学计算和简单问题上能力差别不大,中国还略有优势,而在复杂问题的解决中美国学生的优势要远大于中国学生,说明知识多少与开放性复杂问题的解决关联不大。这里可能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有可能与我们形成概念的方法有关。我们是先记住结论,再去解决问题,主要是演绎的方法,很少对结论提出质疑,强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是已经给出的,学生头脑中缺乏收集信息,不断提问的归纳过程,也就是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就很难获得智慧。
中国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尽量收集信息,说明自己可能是较好的一个,趋同的思维,不愿意冒尖的习惯使其与美国同学有很大不同;美国的学生求疑思维非常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千方百计寻找证据证明别人的方案不如自己,对自己的方案也是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否定先前的假设,再提出新的假设,从来不崇拜现成的结论和轻信他人的观点。我想正是这种批判精神和求疑思维,才培养了美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深具个性化的和不同他人的思维方式,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还应当从学生思维方式转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做文章。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文化背景,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如果思维方式不得到新的改变,即使我们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了科技选修课程,但常规课堂教学的惯性同样可以很快抵消我们做的努力。我想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反思习惯,培养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融合,这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一次容易,如何能让绝大多数教师持续改变,是能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认清我们存在的问题,也要明确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学生在统一课程标准指导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比较扎实的,学生的学习投入量尤其在科学及数学的学习中有比较好的基础,只要在培养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应该能取得融合。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过多,满堂灌的现象非常严重,教师过分相信只要讲到的学生就应该能学会,而实际情况是差距很大。我们的课堂已经到了必须深入改革的地步了,少而精的讲解,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都应该是我们所倡导的方向,让课堂留有"余白",是对教师功力的考量。
培养创新能力不是提出游离教学之外的新理论,而是贯穿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的实践探索,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与规划中突出课程的选择性与多元化,另一方面深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在学校已有的实践基础上,抓住这一改革的本质问题,建立基于课程标准、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到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观察与教学评估体系,将对创新能力的认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使教学、学习和评估结合到一起,以评价促改革,实现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再发展。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