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整个过程中,作为先锋派代表人物,余华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以先锋的姿态活跃于文坛,他是一个专注于形式和文本游戏的时代先锋者。然而,到了90年代,他的创作却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可以说,90年代的余华在叙事方面转型尤为突出。他更加关注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小说创作的形式是简单朴素的,语言形态也是平易直白的。
关键词:余华90年代转型转型的标界叙事转型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整个过程中,先锋小说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作为先锋派代表人物,余华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以先锋的姿态活跃于文坛,死亡、残忍、暴力、劫数等悲观主义的内容占据着余华80年代的全部作品。然而,到了90年代,他的创作却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告别了极端的先锋写作,转步成为关注人类生存视域的民间思考者。
一、勇敢的出走—余华90年代小说的转型
在80年代,余华就在《虚伪的作品》中谈论过自己对作家写作变化的理解。余华说:“几年后的今天,我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比他任何尖锐的理论都更重要。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奔向坟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捉摸不定与喜新厌旧的时代,事实让我们看到一个严格遵循自己理论写作的作家多么可怕,而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经常的朝三暮四。”[1]余华90年代的小说创作确实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如果将他90年代的作品与80年代的作品做一番比较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变化。
《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和《鲜血梅花》等,这些都是余华80年代的作品。阅读余华早期的作品,我们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作品中,作者用冷漠的态度为读者绘声绘色的描写了死亡、暴力以及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作者还不厌其烦的将人性的丑与恶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血淋淋,赤裸裸的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绝望感。在90年代作品中,虽然仍没有脱离对苦难这个主题的描写,但作品中对暴力与死亡场景的描写基本已经没有了。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生活,开始为读者展现底层人民面对困难时真实而质朴的生活,恐怖与黑暗已经走出余华的小说。对于小说中的人物,作者也开始关注他们的内心想法,作家给予更多不是压迫,而是关爱与同情,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展现,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光芒。
在余华80年代的作品中,作者不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而且还充当着暴君的角色。作家就像上帝,俯看自己的整个作品,作品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但到了90年代,余华的叙事心态发生了明显转变,最为典型的就是创作于1992年的《活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与作品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作者不仅融入小说,也成为小说中的一部分。90年代,余华终于走下了暴君的宝座,开始寻求与小说人物的对话,余华成了一个“民主”的叙述者。
通过80年代和90年代作品的比较,我们发现,余华在80年代的叙述更强调视觉性,而90年代的作品,更多的是对话在起主要作用。在余华80年代作品中,人物是平面化的,他们没有声音,完全受控于作者。就像余华自己评价他80年代作品中人物一样:“那时候我认为小说的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都是我的叙述符号,都是我的奴隶。”[2]90年代,余华更加注重对小说人物主体性的展现,他说:“我发现我笔下的人物开始反抗我叙述的压迫了,他们强烈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不再安排叙述中的人物,而是去理解。”[3]这时,作者交出了对作品的掌控权,不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小说中人物的故事由人物自己演绎,小说人物的内心与心声也由人物自己去表现与传达。
90年代的余华已经勇敢的走出了80年代的创作模式。冷漠的叙述风格、冷酷残忍的叙述态度和反叛激进的艺术追求都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温情的叙述话语、温暖怜悯的叙述态度和展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的艺术追求。可以说,余华在90年代确实完成了一次转型,而且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他实现了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次超越。
二、何时开始—余华90年代转型的标界
很多人认为余华的转型是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说法,余华研究论文中关于“转型”的标界还有其他不同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他90年代创作的另外两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我认为《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并不能代表余华的转型,而是《活着》,才意味着余华对80年代先锋文学的推倒和反叛。90年代初发表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和他早期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应是同一题材的作品,都是对少年成长的烦恼与青春的无知作了深刻的描述。《在细雨中呼喊》,“我”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我”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弃、冷漠、侮辱、斗争的家庭中。那里没有关心、尊重、信任和温情。可以说,痛楚仍然是整篇小说的主调。就像吴义勤所说:“余华九十年代初创作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可能是他对自己先锋写作的最后总结,也可视其为他个人先锋写作的巅峰之作。”[4]
1992年,余华完成了长篇小说《活着》,这时的他舒了一口气,他在小说的后记中提及自己的“自我的分裂”、“内心的痛苦”,显然通过写作得到一定的疏导。正是《活着》,使他“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5]福贵的叙述平白如话,余华过去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特有的出人意表的余华式比喻消失了。在《活着》中,温情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福贵的一生目睹了亲人一次又一次的死去,可这些惨痛的经历并没有击败他,而是让他在挣扎中更为达观的活着。福贵对付苦难的方式就是无穷无尽的忍耐,这是一种埋藏在凡俗生活里的坚毅与温厚的可贵品质。这就是《活着》,那种“无情世界”的冷漠,超然已经被温情之光所覆盖。《活着》揭开了余华创作的崭新一页。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期刊简介: 《当代医学》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国家...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金融》杂志社 出版地:云南...
期刊简介: 《经济论坛》杂志创刊于1987年10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
期刊简介: 《中国药事》(月刊)1987年创刊,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品生...
期刊简介: 《营养学报》(双月刊)是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营养专业学术性期刊,1956年3...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