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理论在运动领域的应用
摘 要:将自我损耗理论应用到运动心理学领域,阐述运动领域自我损耗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预防损耗给运动员带来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决策过程以及影响运动员比赛节奏的干扰会使运动员产生自我损耗,而注意指向和自我控制的练习会帮助运动员更好进行自我控制。以此为基础,运动员和教练员可以得到有针对性的启示。
关 键 词:运动心理学;自我损耗;自我控制;运动领域;运动员;教练员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5-0110-04
众所周知,自我控制在个体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良好的自我控制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的益处,包括学业成就、心理和身体上的健康状态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不良的自我控制会导致诸多负面行为的出现,比如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不恰当或不分场合的自我展示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1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和自我损耗
自我控制被定义为个体克制欲望、冲动以及改变习惯性反应的能力[1]。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认为自我控制依赖于有限的内部能量或资源[2],个体在实施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均会暂时性地损耗这种能量,导致个体出现自我损耗(ego-depletion)。自我损耗造成了自我控制资源的暂时性短缺,因此,个体在完成随后的需要自我控制参与的任务时表现更差、成绩更糟、更易失败。已经有超过100篇的实证研究论文支持了自我损耗效应[3]。这些研究结论揭示出不同类型的自我控制均依赖于同一种能量或资源。比如,控制想法将会削弱随后个体控制情绪表达的能力[4],并且选择和决策过程也会降低随后个体在解决相同字母异序词或其他难题上的坚持时间[5]。
在竞技体育中,任何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拥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对于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项目来说,运动员在平时的饮食上就要保持高度的自我控制,否则,身材变形就会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对于射击和射箭项目,保持高度的专注极大考验着这些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而经历了大量自我控制后,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量必然会处于损耗状态,因此,如何在运动实践中有效地预防和补偿自我损耗及其后续效应[6],减少自我损耗对后续任务的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本研究将自我损耗的研究成果与竞技运动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以期能给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2 运动领域自我损耗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
2.1 决策过程和自我损耗
正如自我控制过程可以导致个体的自我损耗一样,决策过程也会产生损耗。
在体育比赛中,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本方队员的决策过程,减少各种决策带来的损耗效应。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增加对手的决策次数,以期待给对手造成更多损耗。
在排球比赛中,发球和拦网两项技术构成了一个队伍防守反击的重要环节,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排球队的队员在发球和拦网前都观察主教练或者助理教练的手势,按照教练的提示有针对性地实施比赛战术。发球时,把球发到哪个区域或哪名队员,拦网时重点盯防哪名选手或哪个战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予运动员及时明确的战术提示,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运动员的决策过程,节省了对抗情境中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资源。
在冰壶项目中,反复的战术决策过程使运动员产生摇摆和犹豫的同时也会使运动员的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发生损耗,进而导致运动员在随后实施最终战术行为时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资源。这提示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比赛情境下,给对手更多选择的机会或许可以达到更好效果。倘若被“逼上绝路”,对手很可能更加专注、集中力量、孤注一掷,完成绝地反击;倘若让对手不断地权衡各种战术的利弊和得失,那么犹豫不决很可能成为对手比赛失败的重要原因。
2.2 比赛节奏和自我损耗
日常生活中,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经常遭遇意外中断,这种中断对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会产生消极影响,即导致个体的自我损耗,特别是当这种中断出现在工作即将完成之际。Freeman和Muraven[7]用3个实验验证以上的假设,即个体中断其行为属于自我控制过程,这种自我控制会损耗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使一个人放弃或者停止追求某一个目标,个体仍然会有许多心理过程致力于该目标,潜在地占用着有限的注意资源和工作记忆资源,比如Zeigarnik(蔡加尼克)效应[8]。因此,没有完成的目标会影响个体完成随后需要自我控制资源参与的任务成绩。
在赛场上,尤其是隔网类对抗性项目,比如在羽毛球比赛中,我们会发现运动员常常采用合理的战术(换球等)有意识地破坏对手的发球节奏。在排球比赛中,教练也倾向于通过换人,暂停等干扰对手发球感觉,当对方运动员发球手感火热时,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而从实战结果来看,这种主动干扰的确可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当然运动员也会本能地防止这种干扰影响自己的比赛节奏。再来回顾一下网球比赛的画面,2013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第5轮,中国选手李娜对阵波兰选手A·拉德万斯卡。比赛来到了第1盘的第10局,李娜的发球胜盘局,李娜40:30领先,手握一个盘点。此时李娜的一发被喊出界,但是这个发球的落点和白线相当接近。与大多数人的预料相反,李娜并没有运用规则进行鹰眼挑战,而是默认了这一判罚。然而大屏幕视频回放显示,这是一个ACE球。赛后,很多人为李娜没能及时地做出挑战感到惋惜,人们不禁要问,在如此关键的比分,李娜为什么没有进行挑战,仅仅是因为李娜忘记自己手里还握有3次挑战的机会吗?当然不是。当时比赛正处于第一盘的盘末阶段,李娜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发球胜盘局,若在第一发球后进行鹰眼挑战(如果失败的话),必然会影响其接下来的发球节奏,并需要再次提升自我控制,这一过程会造成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因此,李娜没有选择干扰自己节奏的“鹰眼”挑战。
2.3 注意指向和自我损耗
注意和有效自我控制的研究发现,将注意远离需要自我控制参与的活动,可以帮助成功地实现预期的目标。例如,可以从延迟性满足的经典研究中得到结论:注意转移策略可以帮助儿童被试者将注意远离需要自我控制参与的活动,因此,这些儿童能够更好地抑制对即刻诱惑的欲望,并且他们等到实验者再次到来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的儿童。研究还发现,转移注意力不仅有助于成功自我控制,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自我损耗[9]。
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员同样可以运用注意转移策略排除干扰,防止损耗。赛前,干扰运动员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界环境因素和运动员自身因素。外界干扰主要包括记者的采访、舆论的压力、成绩的预测和球迷的期望。针对以上干扰,运动员可以关掉电脑和电视,并且拒绝采访。运动员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不断动摇的自信心,对自己实力各种怀疑以及想赢怕输的念头,即“胡思乱想”。对于这种干扰,一方面要求运动员在赛前尽可能减少独处的时间,另一方面要求教练员给运动员安排适当的任务或者工作,即适当的认知负荷,以防止外界各种敏感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Vandillen,Papies和Hofmann[10]通过4项研究得出结论:认知负荷能减少诱惑刺激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当处于低认知负荷水平时,被试者更容易注意并加工具有诱惑性质的刺激;当处于高认知负荷水平时,这种效应不复存在。这提示我们,在比赛过程中,诸如体操、跳水、花样滑冰、蹦床、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难美性项目,运动员是按照一定的比赛顺序完成比赛的,在准备出场的过程中如何使运动员保持最佳的注意指向尤为重要。此时,先前出场的运动员的比赛表现和发挥以及比赛过程中各种意外场面的出现都极易引起随后出场运动员的注意和不良的认知加工。因此,在准备出场的过程中,教练员应该给运动员安排一定的任务,占用其认知资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运动员指明备战重点,又可以防止因为各种“胡思乱想”导致其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