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由《法苑珠林·感应缘》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佛教传播(2)

时间:2014-08-22 10:32 来源:发表吧 作者:刘丽娜 点击:

  但是,佛教想要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仅仅有士大夫对其感兴趣、在士大夫中占有一席之地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在人口上占绝对优势的还是普通老百姓;然而将士大夫所感兴趣的东西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阶层中推广又显然不可能。因为那些天书似的、佶屈聱牙的经文即使是士大夫们理解起来也有着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才需要与中国传统典籍相结合),就更不要说那些自身的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是目不识丁的平民了。再则,平民百姓信奉宗教,大多只是想找一个精神寄托,而不是选择一门“学问”,一板一眼地从头开始,深入学习。(当然,他们的实际生存状态和知识结构也决定了他们没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因而,在有着诸多选择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会“择其善者而从之”,没有必要坚守住某种信仰不放。于是,一方面,佛教为了在传入地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得到占人口绝对优势的平民认可;另一方面,它原本的佛理对于百姓来说又不易接受,与中国典籍的结合也只有在士大夫阶层才行得通,(因为老百姓们对于典籍都是陌生的,更无论其他了。)那么,为了能够得到平民阶层的认同与支持,它就必须像赢得士大夫的共鸣一样去赢得广大民众。

  佛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哲学,是智者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认知,但是,相对于它的终极意义(即广为流传)来说,它始终是面对民众的,是俗世的。那么,对于老百姓来说,它的高深的哲学层次的理论教义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无非是类似于今生所受的苦难能结束吗?修行有用吗?人真地有来生吗?来生会不会有好报?……诸如此类的和他们有着切身关系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有着相当强烈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而这就决定了宗教能否被他们理解变得无比重要。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佛理变得相对于他们来说易于理解呢?既然赢得士大夫的支持是将佛理“中国典籍化”,那么,赢得广大民众的方式也可以以此为师,即将佛理采用他们熟悉的东西表达出来,实现佛理的通俗化。这种用通俗的语言来阐释佛经的做法在汉代佛教初传入时就已经被有意识地运用了,其中一例就是在佛教因果论传进来时,曾用中国久已存在的“积善之家,必有庆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坤卦·文言》)言论作为其思想基础,以期获得接受者心理上的认同。到了唐代,面对众多新传入宗教的竞争,佛教为了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自然会在这一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因此也就更进一步促成了它的中国化。这种情形的具体体现,便是道世在编撰《法苑珠林》时,为了印证佛理,有意识地采用了大量的、通俗的中国本土材料。

  三、由本土材料对佛理的印证看佛教的传播

  正如苏晋仁所言,《法苑珠林》这部书的编撰,是为了“沟通世出世法,扩大佛教的理论氛围,使之与社会心理互相契合,令读者欣然易于接受。”可见,《法苑珠林》固然是一本佛教的书,但它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其目的不是单纯地介绍佛教义理,而是要宣扬它,传播它,吸引更多的人信奉它。为了达到这个初衷,它就在编撰过程中有意识地一方面引用大量佛典,一方面将中国固有的、流传于民间或者记载于书籍上的言论、传说或故事附于“感应缘”之中。通过对这些“感应缘”的研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言论、传说或者故事有许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尤其是那些故事,往往非常生动曲折,例如《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六·思慎篇第四十四·感应缘“汉诸暨县吏吴详”条》讲述的便是一个人鬼相恋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本身与佛理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充其量也就是说明了世上有鬼而已。但是因为这个故事非常感人且有吸引力,民众在心理上容易接受,连带着也就对佛教的一些观念诸如地狱鬼神之类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

  显而易见,这些现成本土材料的引用,一下子就拉近了佛教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无疑有利于引发民众发自内心的亲近感以及自然而然地认同感。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来,《法苑珠林》所鼓吹的教义就不可避免地与当初释迦牟尼所创的教义有了极大的差别,也就是说,它已经不再是“原汁原味”的印度宗教了,而是通过有机地把佛理与中国固有本土材料结合起来这种方式,不折不扣地染上了“中国化”与“本土化”的色彩。这种改变,恰恰鲜明地体现了佛教有意识地与所传入地的实际情形结合在一起、加强自身本土化从而促进其传播的特征。这,恰恰是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安身立命所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有了这种认同感,佛教才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它的传播目的才拥有了实现的可能。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佛教能在中国大盛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通过有意识地利用本土材料的方式,使佛教义理与中国固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通与统一,在民众心理上消弱外来佛典本身的陌生感,提高心理认同感,“从而减少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隔膜,”达到让世人信服并最终接纳它的论文发表目的,由此实现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广泛传播,以至于在今天,还对我们的文化、社会、思想、生活起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2]安正燻.法苑珠林叙事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3.

  [3]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叙录[A].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陈昱珍.法苑珠林对外典运用之研究[D].台湾文化大学,1991.

  [5]李小荣.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释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