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简论香港八九十年代殖民戏剧(2)

时间:2014-08-20 11:50 来源:发表吧 作者:于相坤 点击:

  譬如,对于香港剧作家杜国威先生的评价。杜国威在香港现代戏剧上的影响力是显著的,也是香港本地不可多得的几位优秀编剧之一。方梓勋教授曾给予杜国威一个很高的赞誉:“香港戏剧的九十年代是杜国威时期!”⑥方梓勋教授从事戏剧工作二十几年,对于中外戏剧有很深的造诣,在香港地区的戏剧研究上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给予杜国威的评价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林克欢先生在《香港戏剧,戏剧香港》此著作中,专门介绍杜国威,标题是“杜国威的温情与浪漫”。篇幅并不长,却给予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大致介绍了杜国威的戏剧生涯,及其作品风格。他主要介绍了杜国威剧作中的“以情制胜”的特点,这的确是杜国威剧作的一大特征。但是,也许是受著作篇幅所限,此小节对于杜国威的评论也到此为止,并没有深入到具体的作品,具体的人物情感中去,没有通过作品让读者看到杜式剧作何以以情取胜,何以杜国威是写情的大师。但是,林克欢先生的评价是极其准确与公正的,他给了杜国威一个定位,这一点对于后人研究杜国威剧作极其有启发。张秉权先生曾这样评价杜国威的剧作风格,他说:“在这个工行社会的十里洋场中,情如纸薄,感慨已成滥调。薄幸无情或伪情假意的例子所在多有,可爱的杜国威却以赤子之心,以纯洁的大孩子的秉性,在浇薄世间重认传统,在污秽业中拾编芳草,在人性深处标颂真情。”这是林克欢先生在其论杜国威文章中引述的张秉权先生的评论。可见,林先生对于资料的掌握是丰富的,对于剧作家的评价也是公允的。

  田本相先生在《香港话剧选》的【序】中对于八十年代香港话剧的评语:“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香港涌现出一批中青年剧作家,他们虽然都是业余的,却执着于对香港现实生活的思考,创作了一系列的本土戏剧:以其现实主义的特色,给人一深刻印象。……这是一些严肃剧作家所写的严肃剧作,他们虽不像大陆剧作家有着那么沉重的历史负担和政治情结,但也决不是逃避风雨心恋桃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作者。”⑦田本相先生的这段评价并没有错,但是却不够公允。这一时期的本土剧作中,“九七剧”只是一个部分,只是占据了比较多的数量而已,同时,也有其他不同形式的剧作产生,前面提到这些剧作多数受到西方存在主义与荒诞派的影响,所以在戏剧形式上不全都是现实主义,其实八十年的香港剧坛纷繁多样,许多都是借西方戏剧的表现形式来展示当下港人的心态。

  香港的戏剧界与中国大陆的最大不同在于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经过了五四和曹禺的繁盛时期后,话剧界便长期处于一种剧本荒的状态,而香港却自七十年代以来的原创剧目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批评界也给予创作者们积极的回应,可以做到演与评的及时配合,批评界可算是十分活跃,并能及时给出剧作极其中肯的意见。创作与评论相互补充,可以说是香港戏剧界另一繁荣的景致。特别是香港话剧进入专业化之后,本土剧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让在五六十年代处于原创剧本几乎干涸的香港,突然转入到一个创作热情极其高涨的局面。评论界面对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也瞬间沸腾了,评论家对于这一时期的香港话剧给予了前所谓有的新评价,认为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奠定了香港话剧今天蓬勃的基础,并将这一时期的多数剧作统一定义为“九七情结剧”。

  所谓“九七情结剧”是指,由香港回归事件引发的香港人民集体陷入了对未来前途的彷徨与迷茫中,港人开始正式思索自我身份和归属问题。这一政治事件对于香港的文艺界也产生了强烈的波动,在香港回归的潮流涌动下,香港剧坛第一次涌现出的一批由本地作家创作、具有香港特色,探索香港人身份的戏剧作品。香港剧评界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剧作,统一归纳为“九七情结剧”。

  今天,只是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才有频繁的话剧演出,并具有一定数量的观众。而香港的戏剧却是繁荣昌盛、样式极多,拥有大批观众群。在上演的剧作中有一半是本土剧作家的原创剧目,其中有六七十年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剧目,也有当代剧作家的作品,还有众多小剧团的演出,他们尽管不算成熟,但是却在另一方面带动了香港戏剧事业的发展。香港的话剧就呈现出一幅活跃多姿的景象,这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运作系统,不仅保留传统的优良剧目,也欢迎新鲜的元素加入进来,不管是何种形式与内容,这个体系都无限容纳。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先锋、保守与革新都可以在香港这片土壤上扎根生存,在这里没有一个主要话语,也不存在主流话剧形式,尽管许多导演和剧作家也给自己扣上各种先锋戏剧或者存在主义、荒诞派的帽子,但是他们没有被这些所谓的“主义”牵着鼻子走,标榜自己一定要走哪条路,归于哪个流派。也许前几年受到荒诞派影响,戏剧风格偏向哲理剧方面,很可能后几年的创作路线又改变,或者几种风格交错进行。香港话剧之所以在今天能够保持如此多样话,并且样式不拘一格,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前面提到的这里独特的历史背景。香港是一个文化的汇集地,各种文化思潮、艺术形式、主义主张等等都涌向这里,然而,香港并没有硬将各种不同的东西融合,反而,以一种宽容的姿态接纳所有的不同,让这些不同的东西在此并存。可以说没有殖民过的香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论文范文香港戏剧。

  注释:

  ①“香港人”或“中国人”:香港华人身份认同.载于《二十一世纪》总41期,1997年6月.

  ②戏剧香港,香港戏剧.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转引自林克欢.戏剧香港,香港戏剧.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④方梓勋.近二十年香港话剧的发展(1977-1997).载于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1999年01期.

  ⑤洪宏.论香港“九七”社会写实性戏剧创作.载于《华文文学》2010.3.总第98期,第93、94页.

  ⑥田本相,方梓勋.香港话剧选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10月,第5页.

  ⑦田本相,方梓勋.香港话剧选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10月第5页.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