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孟子和庄子的气论比较(2)

时间:2014-08-15 11:57 来源:发表吧 作者:朱凤群 点击:

  三、孟子和庄子气论思想的比较

  (一)孟子和庄子气论思想的特点

  孟子的气论的核心知言养气说中所养之气,就是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是一种能够征服一切的人格显现,是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是大丈夫,至大至刚,顶天立地。所以孟子的气具有阳刚的特点。用胡家祥老师的心灵三层面两系列的理论来看的话,孟子养气说里面的气应该是乾健的,向外发散的。这也符合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庄子的气,相对来说属于阴柔之气,是坤顺的,向内收敛的。道家要求摒弃一切物欲名利的干扰,超然物外,神游天地之间。普通人无欲无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庄子的气不像孟子的气至大至刚,而是充斥于天地之间,负阴抱阳,不断变化。这种气更加充满柔性。这也是与道家的出世思想一致的。

  (二)气论的核心

   庄子和孟子都是处于战国时期的人。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诸侯国混战不休,战乱不断,这也是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的原因。战国时代的人们,深受战乱之苦。庄子和孟子的气论都在不同程度上致力于协调人的生活状态,使被战争破坏的人生趋向平衡、和谐。

   孟子的气论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以仁义道德为核心来协调人们的生活状态。孟子的气论主张人们养浩然之气,而这浩然之气主要就是从道德修养方面来讲的。人们要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使自己成为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的大丈夫。如果人们都能朝着这一目标努力,那人们想要安居乐业生活的愿望也会很快实现。

   庄子的气论主要从天地自然之道为核心来协调人的生存状态。庄子在《达生》篇中提出了养气:“彼将处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庄子本人就是他自己的气论的践行者。庄子主张人要顺应天地万物自然生存发展之道,以使自己的生存呈现和谐之态。他说到:“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故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认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状态,是天地万物的本来面目,是道德的本质。人们只要顺应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自然之道,来协调自己的生存状态。如果能够做到无欲无求,就能到达平易的状态,由平易就能进入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状态。人至于这种状态,即找到了本真的德性。德性备而精神气质俱佳,邪气不能侵害。庄子的气论就是为了达到这一最佳生存状态。

  (三)养气的方法

  孟子和庄子的气论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所以他们的养气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孟子在讲浩然之气的时候,先特意讲了一句“我知言”,然后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孟子对知言的重视程度。知言就是指“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言”是“生于其心,害於其事;发于其事,害於其政”的。知言就是知道内心发出的声音是好是坏,是正是邪。不仅知道自己的,而且还知道别人的。知言是养气的必备基础,只有对内心了如指掌,才懂得如何用浩然之气来不断充实自己。孟子认为,志是气之帅。养气的方法就要持其志,然后配义与道。人内心要有一种志性追求,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以仁义道德充实自己。

  庄子的养气的方法和孟子的很不一样。庄子养气的方法是坐忘、斋心、离形去知、虚静。通过斋心,坐忘,摆脱尘世俗务的搅扰,忘记喜怒哀乐,摆脱繁文缛节的束缚,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最后达到一种虚静无为的状态,也就是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的状态。这种虚静的状态就是庄子所要养之气形成的基础。虚静的思想在庄子所讲的技术的运用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佝偻者承蜩,必须达到虚静的状态,累丸不倒,才能如探囊取物般捉到蜩。诸如此类的还有庖丁解牛、梓庆为锯等等。这些能工巧匠们技艺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因为他们达到了虚静的状态。他们身上都具有一股与天地同化的自然之气。

  (四)审美价值

  孟子的气论重点是要培养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所以孟子的气论首先有利于形成高尚的人性美。人如果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品德,那他的身上一定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光辉。而仁义礼智信就是浩然之气形成后人身上的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其次,孟子的气论有助于人们崇尚阳刚之美。孟子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斥于天地之间,它拥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拥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就是大丈夫,是完美人性的体现,充满阳刚美。这种阳刚美有利于促进人们为了人生目标积极进取。

  庄子的气论重点是要培养人们符合道的理想生活状态。庄子在官场是不得志的,所以他无奈之下消极遁世,因而它的养气的观点不像孟子的那么激进。庄子主张坐忘体道,忘却名利,抛弃烦恼,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这是一种向内收敛的平静恬淡的人生状态。人总有意难平的时候,在名利场总有不得志的时候,那庄子的养气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缓冲的余地。

  四、庄子和孟子气论思想的联系

  孟子和庄子的气论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也是有联系的。庄孟的气论,都致力于恢复人的本来面目。孟子要养浩然之气,主张存夜气,这就是要恢复人内心的本来状态。庄子要求养气,符合自然之道,这也是要恢复人自然本真的状态。

  孟子和庄子的气论同属于哲学领域的范畴,他们都是在哲学领域展开的。他们的关于气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哲学理论中气论的重要哲学源头。

  庄孟的气论对后世文论家的文学理论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到文学作品创作,而且对文学家的人格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庄孟的养气说是一体二脉的,是互相补充的,他们就像心灵认识活动的两系列,一个是向内收敛,一个是向外发散的,这两者在中国哲学史上缺一不可,否则中国哲学的论文网站发展就会失去平衡。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童庆炳等.文艺心理学大辞典[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10~11页.

  [2]曾振宇.中国气论哲学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60页.

  [3]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

  [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第1版.

  [7]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8]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9]聂琴.天人之际——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0]王月清,暴庆刚,管国兴.中国哲学关键词[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11]李申.道与气的哲学[M].中华书局,2012年3月第1版.

  [12]胡家祥.中国哲学原理[M].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13]陈永杰.《庄子》之“气”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2).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