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民间世界的“自在呈现”(2)

时间:2014-08-12 11:32 来源:发表吧 作者:陈晨 点击:

  《瓦釜集》的几首“滑稽歌”,是最能体现民间文化心理的佳作。它们往往带有诙谐风趣的味道,却又是百姓在残酷现实中的辛酸自嘲。例如第十一首“滑稽歌”从贫富生活悬殊的差别中,揭露现实的血泪真象。择取两段如下:

  你里财主人吃饱仔末肚皮浪弹上去像个三白西瓜咚咚响,/我里穷人饿仔要死末只好穷思极想把裤带来束束紧。

  你里财主人死仔末还好整千整万带到棺材里去开三十六片钱庄七十二片当,/我里穷人死仔无不私佣送把阎王小鬼末只好自家爬到油锅里去毕律剥落寻开心。

  在这两段中使用的方言词有很多。刘半农在注解中说:“束紧裤带,土语中形容饥饿之意。束,读如出。”“开三十六片钱庄七十二片当”也是当地的土谚语,形容财富之多;“私佣”是“贿赂”的意思,“毕律剥落”是方言拟声词,而“寻开心”也是吴语中常见方言词,意思为“逗乐儿,或故意取笑、捉弄别人”。一方面方言的使用使两种画面的描写极为生动,无疑强化了贫富对比的艺术效果,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感觉到幽默和风趣,富人即使到了阴间仍腰缠万贯,穷人则连阎王小鬼都不敢劳烦要自己跑去下油锅。这种自嘲的幽默既是一种生存的无奈,表达出强烈的控诉和愤懑,但同时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我们从中真实感受到底层民众坚韧、豁达的生活态度。

  对于名和利、生与死关系的思考,在《瓦釜集》的民歌中也均有表达。第二歌“劳工的歌”的内容直接是从“世上三苦,摇船打铁磨豆腐”的谚语中分解而来,从三个部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繁劳奔波的现实生活。但劳动者本人却对此持一种达观释然的态度,在最后一节他这样唱道:“人家说我世上三椿苦吃全,/(我自家倒也勿晓得)是甜如蜜还是苦黄连。/我今年倒也活到仔八十八,我也听见过多多少少快活人家家家哭少年。”其中最后一句化用了谚语“九天像春天,家家苦少年”。“九天”指的是传统农历节气,通常在冬至后开始“数九”,在九九八十一天后“尽九”。“九天”的时候气候通常变化多端反复无常,这时节如果温暖如春,就容易滋生病菌,导致传染病发生,出现“家家哭少年”的惨况。诗中的农民在辛苦的奔波和劳碌中已经活到了八十八,他看到过许多生命的偶然和无常,生活到底是“甜如蜜”还是“苦黄连”呢,似乎无法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另一些作品中,长期被禁锢在封建文化意识中的底层民众又表现出阴郁、粗野、鄙俗的一面。如在第十二歌“悲歌”中,主要描写的是农村女性的悲苦命运。婆婆疼惜自己的女儿出嫁后整日辛苦操劳,还要遭到阿婆的憎嫌弃,但她对自己的媳妇却也是百般刁难,甚至恶语相加:“她来仔三年也勿养一个羹饭种,/我白米饭沃仔死狗末想想也肉痛!”“沃”是方言词,指“以肥料加于植物”。“白米饭沃仔死狗”是骂人的话,言其饱食无用。乡村女性无从洞悉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只有把这种仇恨转移到下一代人身上,造成悲剧的轮回。

  在第十三歌“酒鬼”中,集中表现了一个乡间无赖的形象,他嗜酒如命,粗野鄙俗、狂妄自大、强悍耿直。这些形象在诗歌中都是通过方言来塑造的,例如:

  你试试看来试试看,/我勿怕天来勿怕官!/你吃耶稣我就吃天王!

  信教曰吃教,是典型的方言词。刘半农注曰:“教士干涉词讼,县令听命惟谨,故有此信耶稣,彼信天王,以互相抵制者。”由此可见在乡间洋人与官府勾结欺压百姓,民不聊生,因此民众对基督教持抵抗的态度。在不怕天、不怕官、“吃”耶稣的背后,传达的是来自民间抗争压迫的斗争精神。通过以上的分析也不难发现,在《瓦釜集》中,那些以方言形式出现的谚语、童谣,以及毫不避忌的口头粗话,非常直接地展现了底层百姓的生活态度与情感意识。

  在启蒙文学观的影响下,五四乡土小说中的民间往往是阴暗沉滞的,充斥着封建宗法制的残酷与精神麻木的病象。但在《瓦釜集》中,我们看到,抒写男女情爱、诉说民生疾苦、展现世态人情则是三大核心主题,刘半农一面用写实的笔描摹着民间,更力图捕捉民风乡韵、贴近乡间生命形态,在他笔下,虽然有劳动人民被压迫的苦楚和反抗,但血和泪并不是乡间生活的全部;虽然有封建陋俗带来的无意识的悲剧,但并不是处处充斥着愚昧与麻木的吃人病象。相反的,男女情爱成为他最用力表现的主题,其中充溢着最真挚美丽的人类情感。这样的民间,正是存在于“方言世界”中的自在民间。

  第三,在《瓦釜集》中,方言对于民间世界真实形态的揭橥,不仅在于生命形态的观照,更在于真实的声调与音韵的表达。江阴方言中存有大量重叠式合成词、象声词以及衬字、虚词,它们的使用,不仅大大增强了《瓦釜集》诗歌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悠然婉转,悦耳动听,便于吟诵。特别是衬字、虚词的使用,极具特色。如“仔”“勒”“末”“格”“乙” “阿”等等,它们并无实际的意义,但却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不但稳定了句子结构的逻辑严密性与意义完整性,而且加强了语句的叙事功能,使读者真切领略到具有江阴印记的语感的独特性。例如时间助词“仔”,它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变化或已经完成;用在句中或句末除了起节拍停顿外,还表示其他新状况的出现。如“我山歌江南唱仔还要唱到江北去”“鱼娘来仔末鱼儿苦,鱼儿来仔末鱼娘也伤心”等。“仔”还有“着”的之意,表示动作状态的正在进行,如“同看见仔一个油火虫虫飘飘漾漾过池塘”等。再比如顿挫助词“勒”,往往表示介词“在”的意思:如“我明朝情愿登勒家里糊涂一大唿”、“一记一记捣勒笃我心浪”、“同勒浪一片场上乘风凉”等。而“格”的作用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连接附加成分与中心词,表修饰关系。如“我做出白笃笃格豆腐好比姐倪格手”、“只有狠心格老子不狠心格娘”等。

  此外,方言中转语、助词、顿挫助词、疑词等灵活的嵌用,不但使语序与意脉连贯,而且还增添了诗歌的节拍,加强了民歌参差错落的美感,从而使诗歌音调悠然婉转,悦耳动听。如第十九歌:

  河边浪/阿姐/你洗格/啥衣裳?你/一泊一泊/泊出情波/万丈长。

  我隔仔/绿沉沉格杨柳/听你/一记一记捣,一记一记/一齐捣勒笃/我心浪。

  “浪”“格”等方言虚词在句中一般轻读,不但补充了诗歌的音节,而且丰富了句子的结构,打破句子的单调呆板,使语句有一种间歇跳跃的顿挫感。参差错落的节奏如一记一记的捣衣声,牵动着少年敏感炽热的心绪,传达了富有节拍的焦灼、思慕的爱恋之情。

  在歌谣运动一开始,研究者就注意到歌谣与方言的关系。因为歌谣是方言的诗,许多方言是有音无字的,为了忠实地记录歌谣,需要一定的语音记录技术。随着歌谣运动的开展,歌谣中的语言资源得以凸显,方言文学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新文学诗人自觉地将方言引入新诗,然而他们重在表达方式的借用或转化,而没有意识到方言与民间世界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刘半农侧重于从文学语言本体的角度出发肯定方言文学的独特价值,这既不同于国语运动者从丰富国语文学建设的路径出发强调其重要性,也有别于胡适等人在启蒙视域下将其纳入“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诉求。由此出发,刘半农在方言世界中呈现的,是刻着江阴印记的,真实、自在而又丰富的民间,它不仅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新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这正是刘半农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核心期刊查询“方言写作”意义的重要发现。

  {1}张桃洲:《论歌谣作为新诗自我建构的资源:谱系、形态与难题》,《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第159页。

  {2}{3}{4}{5}刘半农:《〈瓦釜集〉代自叙》,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页。

  {6}汪东如:《汉语方言修辞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275774677投稿辅导1003180928
 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610071587投稿辅导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联系方式
李老师QQ:发表吧客服610071587 陈老师QQ:发表吧客服275774677 刘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60816 张老师QQ:发表吧客服1003180928 联系电话:18796993035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期刊鉴别
  • 刊物名称:
  • 检索网站:
热门期刊
发表吧友情提醒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QQ在线咨询
陈老师:275774677
张老师:1003180928
李老师:610071587
刘老师:1003160816
论文刊登热线:
137-7525-9981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