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瓦釜集》是刘半农有意识用江阴方言和民歌的声调写作的拟歌谣体新诗集,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方言诗歌集。本文从刘半农对方言独特的文学价值认识出发,着力探讨了《瓦釜集》中“方言写作”与民间世界“自在呈现”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揭示出刘半农在20世纪20年代新诗创作中方言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刘半农《瓦釜集》方言写作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间文学作为新文学构建的重要资源之一,受到文学家和理论家的普遍重视。1918—1925年掀起的“歌谣运动”,正是这一取向的重要体现。这场歌谣征集运动从发起之时就明确了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对民间歌谣进行系统整理和学术研究,一是为新文学尤其是新诗提供某种滋养。歌谣以其朴素活泼的表达、真挚自然的情感吸引了理论家和诗人们的关注,更在语言形式方面为新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除了在新诗写作中部分取法于歌谣以外,俞平伯、刘大白、刘半农等人,更是积极投身于拟歌谣体的新诗创作中。拟歌谣体新诗普遍都运用方言,具有极强的乡土地域性。由此,“因重视民间歌谣而兴起的‘方言’入诗,几乎形成了新诗的一个小小的传统。”{1}在这其中,用力最勤、成绩最为突出的,当属刘半农。1926年,刘半农有意识地用江阴方言和民歌的声调写作的拟歌谣体新诗集《瓦釜集》出版。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方言诗歌集,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然而,《瓦釜集》的价值绝不在于刘半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上,而在于他在独特民间立场下对“方言入诗”文学价值的开掘。
五四新文学与民间的亲近,很大程度上是从启蒙立场出发所做的文化选择,所以当民间文化进入作家的文学作品时,往往免不了被改造的命运,或者被赋予新的意义。民歌之所以能够进入五四知识分子精英的视野,与它们被赋予了“革命”的新质不无关系。由此折射出五四知识分子对民间的态度,往往是从精英意识出发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视。例如胡适,把对民歌的文艺的关注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轨道,始终强调民间歌谣对新的白话文学建设的作用;周作人对民间文学则始终抱着犹疑态度,既肯定其价值,又对其中的消极因素保持着高度的自觉和警惕。与之相比,刘半农则持有一种更为朴素、本源的民间立场,由此出发,他对民间文学的观照也立足于民间世界的自在呈现。他对于“方言”价值的肯定,也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在谈到《瓦釜集》的创作目的时,刘半农这样说:“我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因此我现在做这傻事:要实验一下,能不能尽我的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2}立意为民间发声,这似乎是五四新文学家共同强调的“平民文学”的诉求,但刘半农进一步强调方言对于这种“发声”的重要性:“我们要说谁某的话,就非用谁某的真实的语言和声调不可:不然,终于是我们的话。”{3}在刘半农看来,方言与民间世界的“真”是紧密相关的。这不仅是从语言工具论的角度出发,更在于他意识到了方言与人的情感体验方式、思维习惯等之间的关系,刘半农将其归纳为一种“神秘作用”,因为“我们做文做诗,我们所摆脱不了,而且是能于运用到最高等最真挚的一步的,便是我们抱在我们母亲膝上时所学的语言:同时能使我们受最深的感动,觉得比一切别种语言分外的亲密有味的,也就是这种我们的母亲说过的语言。”{4}由此可见,刘半农对“方言”的认识,侧重于从文学语言本体的角度出发。因此,他说“一种语言传布的区域的大小,和他杆动力的大小,恰恰成了一个反比例。这是文艺上无可奈何的事”{5}。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在《瓦釜集》中,刘半农是如何通过“方言”来呈现真实自在的民间。
第一,通过方言词汇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日常生活。方言被称为是人类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最外在标记。江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段,素有“江尾海头”之称。其境内水乡河网密布,人们的生产劳动时时刻刻与水相关,稻作文明与舟楫文化更成为其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之处。在《瓦釜集》中,刘半农通过“船歌”“农歌”“渔歌”等展现了江阴底层民众的劳作生活,其中大量的方言词汇的使用,使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风俗民情得到了鲜活的呈现。生活劳动方面的方言词在《瓦釜集》中数量很多,比如汤苕、联竿(打麦器)、钉鞋伞、笤(笤帚)、煤头火、绷(橹索)等都是生产劳作中常用的器物,而扎扎鞋底(乡间妇女无事时之消闲工作)、橹前舵(行船术语)、勺麦(刈麦)莳秧、车夜水(夜里车水)等则直接反映了民间劳动内容。此外还有食物、服饰类的方言词:如鞋面布、长头布、白竹布布衫(村妇衣服中最漂亮者)、裹脚袜套头等衣物类;素火肉(花生与豆腐干同吃)、老白酒(农家自造之酒)、油胚(豆腐之油炙者)、百叶(京语之千张)等食物类。从刈麦莳秧、摇船橹舵到纳鞋织布、饮酒作乐,这些方言词汇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江南水乡独有的传统生活画卷,也反映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例如第十二首“悲歌”中着重表现了农村女性的劳作与生活:“她一日织仔两个长头布末还要烧仔莳秧饭!/做阿婆格总是无不良心格,/还憎嫌她记这样慢来过这样慢。”“长布头”“短头布”是乡间妇女织布的大小两种,织长头布比较费时,“每日至多织两个,且不能兼做它事”。“莳秧饭”是农忙时节特别准备的饭食,每日六餐,且须盛馔,妇女必须终日在厨房忙碌。“织长头布”“烧莳秧饭”都是非常繁重的劳动,儿媳妇虽然如此能干,但还讨不到婆婆的欢心,乡间女性地位之低可见一斑。
刘半农还特别注重借助方言去展示民情风俗,例如第五首“农歌”描述的是农民夜间车水的劳动场景,五个年纪不同的男子分别唱抒情怀,其中一个鳏夫这样唱:“啊,车车夜水也风凉,/我也勿想抢寡妇来也勿想大小娘,/我孤身汉有仔三十千铜钱混身缠,/要我成家末除非皇后娘娘招我做个黄泥膀。”“抢寡妇”“黄泥膀”都是方言词,也是当地婚嫁民俗的特殊体现。“抢寡妇”是民间恶俗,刘半农这样解释:“有夫死未敛,即逃入城中,向县署请求立案守寡者,名曰进守节呈子。”在封建社会,寡妇不能改嫁,但也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寡妇若被抢走,其家族只好作罢。“黄泥膀”指的是“凡夫死不出嫁,守本性,而赘一后夫于其家者”。诗中的鳏夫根本无钱娶妻,只好在嘴上调侃调侃,幽默风趣中透着苦涩。
第二,通过方言刻画民间文化心理。“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最底层的蕴涵,它深刻地体现了某一地域群体的成员体察世界、表达情绪感受以及群体间进行交流的方式,沉淀着这一群体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也敏感地折射着群体成员现时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6}从这个角度说,方言不仅是地域化的表达,更是文化心理的传达。《瓦釜集》中所描述的乡间底层民众的生存现实是十分残酷灰暗的,但他们却又唱着最真挚的歌,表达着最自然的情感,他们既愤懑抗议,又始终抱着一种坚韧达观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刘半农最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方言将这种真实而又丰富的民间生存呈现出来。
(www.fabiaoba.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期刊发表、投稿辅导、发表期刊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发表期刊,寻求论文刊登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刊登/国家级论文刊登/
CSSCI核心/医学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投稿邮箱:fabiaoba365@126.com
在线咨询:
275774677、
1003180928
在线咨询:
610071587、
1003160816
联系电话:13775259981
期刊简介: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主办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主管单位:湖北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国...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 国际标...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委 国内刊号:CN 37-1025/G4 国际刊号:IS...
期刊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
期刊简介: 《种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83年,曾用刊名:(种子通讯)是中国种子协...
近来发现有些作者论文投稿存在大量剽窃、抄袭行为,“发表吧”对此类存在大量剽窃、抄袭的论文已经停止编辑、推荐。同时我们也提醒您,当您向“发表吧”投稿时请您一定要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唯一性,这既是对您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尊敬。
此类投稿的论文如果发表之后,对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后果不堪设想,请您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发表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权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